自从Vine把手机短视频带火之后,国外迅速出现Instagram Video、国内啪啪奇、玩拍、秒拍等产品也迅速跟进;当易信和来往为了对抗微信使出各种招数时,腾讯已经在悄悄布局微视,但微视频在国内依旧是不温不火的状态。
今天我想以新浪和腾讯两个互联网大佬在这方面的布局为例谈下短视频本土化与其广告形态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猜想。
你有秒拍,我有微视
如果说微博给了大众一个接近名人和企业的窗口,那么短视频则进一步缩小了这种距离感,名人和企业可以通过短视频让大众在碎片化的视频里看到他们更真实的一面,相较传统的优酷、土豆等视频客户端,Vine的出现为视频社交的普及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范本。
不同于vine的6秒,秒拍是新浪通过收购在短视频领域的布局,时长上选择的是10秒,主打上传速度快;而腾讯自主开发的微视则选择了8秒的切入,并使得视频流量和图片一样小,减少使用阻碍,相同的是他们都选择了基于自身已有的社交平台,使用名人入驻的方式,借势原有平台,促成用户的积累。
秒拍除了闪光灯和网格对焦外,其分享速度跟分布照片所需时间差别不大,拍摄完成后,可直接分享至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可能跟适配机型的限制有关系,我是华为C8813的手机,秒拍更新至最新版本,但无法使用滤镜、配乐等功能,也无法导入本地视频;微视可以一键添加主题、配乐、水印、滤镜,用户通过QQ号、腾讯微博、微信以及腾讯邮箱账号登录,可以将拍摄的短视频同步分享到微信好友、朋友圈、QQ空间、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最新版本还支持拍错回删,延迟拍摄等。
不久前腾讯提出了V社交的概念,将微视定位为基于开放关系链的8秒短视频分享社区,笔者认为未来微视将继续发挥其娱乐属性,成为网民自High的又一利器,而秒拍将秉承微博的媒体属性,更可能在微新闻方面有所突破,说不定以后还可能出现一批播报微新闻的V客,甚至依据需求增加长微博那样的长视频。
国内短视频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腾讯提出了V社交的概念,将微视定位为基于开放关系链的8秒短视频分享社区,打算从社交切入,而新浪秒拍通过植入新浪客户端提醒用户唤醒或者下载以带动用户的积累和活跃。
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说,微视的用户体验感觉更好些。我认为未来微视将继续发挥其娱乐属性,成为网民自High的又一利器,而秒拍将秉承微博的媒体属性,更可能在突发事件上有所突破,说不定以后还可能出现一批播报微新闻或者时事热点的V客,甚至依据需求增加长微博那样的长视频。
发展的困境与突破策略
视频和图片、语音所耗费的流量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的,3G的发展还未成熟到能让消费者没有使用流量的后顾之忧,网速也并未快到能流畅地观看视频,所以手机视频并没有出现微博,微信这样明显的移动终端的巨头。
微视和秒拍在这方面也做足了功夫,都宣称一段最高时限的视频大小大约600K左右。我相信,随着4G时代的来临,手机上网速度将大幅提升,智能手机终端的完善普及以及wifi热点越来越多的覆盖,短视频毋庸置疑地会成为下一个爆点,只是中国人与欧美人的偏好和习惯不同,如何使产品在需求和使用上更符合国人的习惯,如何保证UGC的质量以维持用户粘性才是短视频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未来上网必将越来越便捷,现在的流量资费和硬件问题都会得到解决,短视频发展的最大的困境在于如何保证高质量的UGC以保持用户粘性。虽然短视频让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处理得到了极大的简化,但是人在镜头面前容易有种被窥视的感觉,比起欧美人喜欢在镜头前表现并热衷于分享,中国人在这方面偏于保守,另一方面,明星效应会使得即使明星拍些很普通的琐事也会引起较多的关注,而普通大众除非上传的视频比较有趣不然很难吸引别人的注意,还有些人也许只是想发视频给某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看。
秒拍做了个广场置顶明星和达人的分类,推荐热门视频,按照大家可能感兴趣的类别进行分类除了分享外支持@和位置、话题标签,但暂不支持私密视频拍摄;而腾讯则增加了我的朋友的分类,更加社交化,做的是话题式的分类,另外通过“主页”标签显示原创内容,“动态”标签显示转发的内容,使原创内容不至于淹没在数量庞大的转发中,保证社区环境的纯净,微视还有公开与不公开、是否分享到朋友圈的选项让用户选择可见范围,也可以添加位置或者@特定的人观看视频。
我认为仅靠这些是不够的,名人效应自不用说,但普通用户方面可以借鉴糗事百科的运作模式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将达人区建立成公共投稿社区,每个用户既是投稿人又是审查者,被赞得越多的用户排名也越靠前,会出现在精华板块,而实时更新的可以设置另一个子版块,这样UGC的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微博的发展间接催生了微电影,我认为未来短视频可能会促使微剧的兴起,几个几秒的视频聚合成一个小故事又或者告诉人们一些实用的知识,形成一个个小的合辑,让人们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能满足娱乐或者学习的需求。
未来广告形态的猜想
我认为未来短视频社区里广告会是高质量UGC的重要来源之一,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会提供更多高质量地视频,而消费者会被其中的趣味或者提供的利益点所吸引。
想必很多人依旧对高圆圆湿剃门记忆犹新,视频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容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心,这将助力于事件营销,同时,商家可以把一个广告剪辑成系列微故事,吸引目标用户的连续关注。
另外,比起以往的视频贴片广告,依附于社交平台的短视频社区可以使得对用户的划分更为精细,商家可以更精准地投放广告。今年十月,Instagram正式放出了其广告形式,每个广告的右上角都有“Sponsored”提示其广告身份,在评论按钮的右侧有 “ ··· ” 按钮,可用于隐藏不感兴趣的广告照片或视频以及提供反馈。未来国内的短视频广告投放也可能会借鉴此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更精确地了解到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商家提供更高质量的内容。
今年10 月,Motorola 以一部名为《Windy Day》的交互短片惊艳了 Moto X 用户,只要拿着 Moto X 改变姿势,虚拟摄像头就会跟着转换至相应的位置,用户能随心所欲地走进动画主角所在的动态环境中去,极具代入感并且每个人看到的故事演进都会不一样,这部只能在Moto X上看的短片让消费者以一种更生动的方式体会到了Moto X的产品特性。基于此,我认为随着人机交互性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短视频广告会更加的定制化,除了传统的点击跳转链接,还会出现更多互动性更强的形式。
短视频在国内仍然处于用户培育阶段,但我相信,未来短视频也会成为国内网络社交领域的一笔浓墨重彩。
文章来源: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