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的传播启示录

来源:A5专栏 时间:2015-03-02

导读:柴静2月28日上传人民网的纪录片视频《穹顶之下》触人心弦,一部自费制作长达103分钟的环保纪录片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传播,24小时内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点击数破亿。

天时地利人和的传播

互联网上没有偶然发生的热点,一个恰当的时间加上一个有效的传播渠道平台是产生热点的必备条件,而《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无疑是满足这2个条件。

天时:2月28日是一个什么日子?大家都知道那天刚好是周末,那时刚好是春节各路人群返京没多久,网民有时间上网。

地利:人民网作为首发地点,人民网官方微博还在当天连发8条微博表示对柴静老师关于雾霾纪录片的支持,当天最火的微博无非就是人民网、柴静官微@柴静看见的2条微博,点赞数量超过70万。

人和:

1、除了引来众多网民热议,韩寒、李小璐、黄晓明、大S等明星也纷纷支持柴静的环保纪录片之《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从一个社会万象到得到娱乐圈明星关注和传播的迁度。

2、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今日下午表示,自己已看完柴静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还给予了短信致谢,他还说:“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值得敬佩。”(来自新浪消息)一部环保部长都认可支持的环保纪录片,权威度瞬间加分。

3、柴静前身是央视新闻记者,又出过热卖书籍《看见》,她本身就是一个公众人物,自身名人效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之用。

通俗易懂的视频内容

网上很多简单的东西被加工成复杂化,因为那些大师认为让大部分人看不懂的内容才是出自大师之做,而那些内容往往没有人愿意传播分享,因为没几个人看得懂。而柴静此次的环保纪录片主讲雾霾,内容开头就讲到了主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1、讲到什么是雾霾,从样本到各种致癌物成分时,以各种实图、动画详细解说,让人通俗易懂。

2、雾霾怎么来的,从国外案例到国内的钢铁、煤、油发展史,诸多调查案例、环保权威人士分析等,对大众进行了详细的环保科普。

3、对于雾霾,我们普通人怎么办?多用低质量煤、少开车等内容进行引导,最后以一段动画视频告诉人们怎么减少雾霾,整个视频还出现了几次一段数字“12369”,这是一个环保举报电话,这个是一个保护环境、举报污染物排放超标企业和污染行为的低成本动作,大部分人如果做不到减少开车次数,但拨打举报电话这点,广大群众还是愿意做的。

整段视频以通俗易懂的风格让大部分点击观看的网民从第一秒到103分钟结束,从头至尾看完,因为这段纪录片没有高大上复杂化的内容加工,以科普、共鸣的形式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共鸣的正能量内容

春节期间的抢红包等涉及个人利益内容的热度刚融化不久,柴静老师的雾霾纪录片就在网上传得火热,为什么人们愿意去分享?这无非就是一个人体自然反应过程,从观看过程中得到共鸣,莫名的激动情绪需要短时间得到释放,那就是个人分享。

纪录片里有2句出自柴静老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

1、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样活着。

柴静老师的意思:每个人终有一死,我并不是怕死,而是死后的我,还有后代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个世界就和我有关。

看完这这句话:心灵最低处涌动着一股拯救大自然环境的冲动,和浮现出未来被雾霾污染着的世界和在这个世界的后代的一段画面,很显然,二八也被此正能量深深地共鸣着。

2、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柴静老师的意思:自己的孩子在出生前就患有肿癌,因此柴静老师辞去了多有工作邀请,全心全意去照顾这个孩子,而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愈发强烈,出于一个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我觉得我应该为这个社会和自己的孩子做点什么。

看完这句话:在一个围观者遇到一个母亲本能情感和一个与自己日益相关的话题时,从一个不了解雾霾的我到对雾霾的产生和防护有一定认识的我,最后甚至对雾霾产生了憎恨的情怀,这就是共鸣感染人心深处的力量。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是当前对雾霾报道最综合的一个纪录片,它短时间获得的关注度和传播量、播放次数可以和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匹敌,超过了大部分的热门电视剧。这些成绩源自该纪录片以情感定位到个人社会自任感的共鸣转化,大众接受程度高的视频,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共鸣的视频,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文/二八·叶蔚卿,公众微信号:叶蔚卿(ye-weiqing)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