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礼坤:伪专家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A5专栏 时间:2016-01-06

其实笔者特别不喜欢“专家”这个词,也不太喜欢别人管我叫专家,因为一是总感觉专家是骂人的;二是感觉自己距离专家的标准还差的远,不想玷污了这个词。但是有的时候,又不得不接受这个词。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江礼坤发现,行业里的专家越来越多,有如雨后的韭菜般,蹭蹭往外冒。当然,这其中不乏许多有实力的真专家,但却也有不少浑水摸鱼的“伪专家”。今天呢,老江就来揭揭这些伪专家的底。本来老江是不想去趟这个浑水的,毕竟“伪专家”也不容易,人家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咱动了人家的饭碗,容易遭人垢病。但是这两年老江发现,一些“伪专家”已经不是简单的混口饭吃,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误人子弟,甚至让很多企业受损,甚至有的已经是连忽悠带骗了。所以老江忍不住冒着风险,想撕撕他们的底裤。先说一下伪专家通常是怎么成为专家的:

1、靠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组织一堂课或是一场分享会越来越容易,而且如果是在网上搞,更加是不受地域限制。于是乎一些口才好的同志,便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开始通过讲课或是分享的形式来塑造自己的专家形象。当然,如果是有真才实料,那来分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但是有的人呢,根本没任何从业经验和实操经验,只是看了两本书、听了两场别人的课,甚至只是看了两篇文章,就敢出来忽悠。这就真的是纯忽悠了。

2、靠手。随着博客、公众号等自媒体工具的流行,以及自媒体概念的普及,一些具有写作能力的人,同样找到了舞台,开始用“笔杆子”树立起了专家的形象。当然,和靠嘴吃饭的一样,如果有真才实料,那分享出来绝对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恰恰是有的人肚子里什么货都没有,也敢写。当然,这些人不会写也是有办法解决的,比如“借鉴”,说白了就是抄。甚至有的人都能直接“借鉴”出一本书。比如老江在2012年1月出版了一本书,叫《网络营销推广实战宝典》,这本书卖的不错,截止到2015年12月重印了20余次(2016年1月第二版上市)。于是乎,一位叫张易轩的老兄,直接来了个姊妹版,书名叫《网络营销推广与实战宝典》,再看书里的内容,一半以上内容都是直接“借鉴”的我的书的内容,而且人家借鉴的非常彻底,连标点符号都没改。对于这个事,老江想说的是,您老借鉴也就算了,好歹改个标点符号吧?

3、靠吹。靠嘴和靠手吃饭的,好歹多少算有点才艺,而靠吹吃饭的,基本上是纯忽悠了。以此出道的“伪专家”,都有个特点,喜欢拉大旗,扯虎皮,给自己找个牛背景。比如说某某案例是自己做的。像当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那个贴子火了后,有至少10几个公开跳出来认爹,说这个事是自己炒作的。

4、靠圈子。还有的“伪专家”,是靠混圈子树立江湖地位的。他们先跟着真专家玩,玩的久了,也可以自诩专家。而往往这个时候,这些真专家还不能说什么,毕竟那么熟了吗。

当然,这些“伪专家”如果只是求个名,也无所谓,关键是很多“伪专家”是奔着求财来的。比如有的专家去给企业做顾问,指点江山,结果给企业指点进了沟里。企业最后损失了钱不说,关键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丧失了最好的时机。

那如何识别这些伪专家呢?其实也不难,四方面:

1、背景。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比如互联网搜索的方式,来查一下他的背景,看看他的背景靠谱不靠谱。比如这个人的头衔是电子商务专家,但是以前一直是在理发店做理发师,那明显不靠谱。

2、经验。背景匹配,那也不代表真的有料。所以我们还要看他以往具体做过那些事,有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经验够不够丰富?按照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为参考,任何人只要专注于一个领域,5年可以成为专家,10年可以成为权威,15年就可以世界顶尖。所以如果是遵循这个定律,他至少要在一个领域专注5年吧!当然,这其中一些新兴的行业除外,比如像微信营销,一共还没五年呢。

3、成绩。当然,有经验不一定权威,像有的人只是在单位里混日子,混20年也没意义。所以接下来还要看成绩,是不是有成绩。那怕成绩单不太好看,全是失败的成绩,那也比没有任何成绩好的多。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失败的经验更宝贵。

4、定位。即使这个专家经历和经验很丰富,那还要看一下他在那个领域称专家。像有的人,确实在管理方面有经验,但却硬要充营销专家,那就不靠谱了。像本人,一直只敢说自己在互联网营销方面有经验,其它方面从来不敢托大。即使有的时候,也会帮助一些刚创业的朋友解答一些管理的问题,但是我也不敢说自己管理经验丰富,相反的,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管理小白,因为我这十几年,一直在做互联网营销。

最后,老江想说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尝试转型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也都开始学习互联网。但是互联网上是鱼龙混杂,所以大家一定要擦亮双眼。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