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想享受网络应用便利,又想保全个人信息?和多号了解一下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9-01-25

近期,由腾讯发布的《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在朋友圈疯传。这份报告中对于55岁以上用户,70后-00后都做了具体划分,各年龄段用户从交通出行习惯、生活作息规律到常用表情符号都有涉及,通过数据让微信各个人群的用户形象跃然纸上。虽然整份报告很生动且接地气,但如此充分的数据,涉足极广的分析也不免引来大量用户的质疑:微信究竟是否真的在窥探用户隐私。

其实相信近年来上网的用户都有这样的体验,刚刚在网上帮孩子找了两道数学题的解答方式,家教的广告推广短信就直接发到手机上了;前天才浏览了一下新车数据,车行就已经连你的生辰八字都一清二楚。其实这些都是日常使用手机应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从一个移动应用程序就可以从用户那里得知信息的准确率为:性别资料75%、父母身份66%、年龄54%。此外,还可以通过所得信息预测用户的收入、婚姻状况、社交情况等,具有极高的精确度。

当然,腾讯很快就出来澄清: “所有数据均已匿名及脱敏化处理”,表示官方没有权利查看任何聊天内容。并且表示,官方并不会用任何的记录用于大数据的处理,也不会保存和分析聊天的内容,这一切都是误会。

其实随着网络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盗用、贩卖事件早就成为常态,早在2018年中,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就发布了《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报告中称,超八成受访者曾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

是否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同时该调查结果还表明,当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后,就开始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诈骗电话和垃圾邮件。此外,部分受访者更表示曾收到违法信息如非法链接,更有用户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情况。

个人信息泄露表现方式

其实手机用户都很清楚,大部分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是因为日常使用手机App导致的:一般用户受限于对网络技术知识欠缺和App文字表述篇幅等原因,不会完全通读手机App的隐私政策文字说明,最多是大致浏览或阅读重点章节,压根不会逐条了解,很容易就遗漏重点信息或关键描述。更多消费者则直接因为不授权就无法使用App而压根没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很多手机App又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在App自身功能使用非必要的情况下依然获取用户隐私权限,从而大大增加了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因用户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根据其个人信息关联制作的诈骗、推销电话和短信骚扰、垃圾邮件等自然随之而来。如果想要降低个人信息泄露,及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通过正规应用市场下载应用:

如需要下载手机应用,应通过手机自带的官方“应用商店”等正规平台下载、安装。比如,现在很多主流品牌手机的“应用商店”:小米/华为/魅族的专用应用市场商店。

安装App时应小心:

在安装过程中,留心阅读相关信息权限提示。比如在进行安装之前,多数App都会在介绍页面展示该App与隐私相关的权限详情,告知用户该App需要读取位置、通讯录、检索正在运行的其他应用等权限。如果觉得授权这些信息对你不利,或者本身对于该App的开发商并不了解,最好先放弃安装。

注册应用账号时需谨慎:

安装App应用后,往往都会有注册账号环节,在注册时多数会要求用户输入邮箱电话等个人信息。注册信息最好使用并非绑定个人银行账号的邮箱/手机号码进行。邮箱可以通过QQ/微信账号轻松注册,电话号码则可以使用运营商提供的副号来进行,如移动用户就可以使用和多号业务,既方便申请,又便于管理。即使副号信息外泄,也不会影响到主号以及其关联的重要银行账户信息的安全。

定期杀毒检查:

定期用手机管家、杀毒等对手机里的App应用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涉及个人财产、生活圈子、行踪轨迹的APP。对个人社交、支付、出行、网购电商类等尤其需要留意。使用时设置就应当设置不同类型的账号和密码,防止一旦个别App被破解黑入,被盗而带来的更多个人及亲友财产损失。

更换新手机时不能忘:

手机更换时切记给手机安装一个“文件粉碎机”,进行信息擦除。确保隐私信息已经导出。避免被“有心人”通过旧手机获取之前关联的账号密码信息。

贴心小贴士:

所以如果既想能使用App应用享受网络生活带来的的便利,又想要保护个人隐私不泄露,降低被精准诈骗的可能该怎么做?这里小编建议大家的方法就是在日常上网注册应用、登录网站时降低使用个人手机号码的机会。确实,随着各类应用对用户信息的关注,不使用手机号码,很多App应用就算下载了也无法正常使用。所以移动的用户不防了解一下“和多号”业务:将手机主号仅用来联系亲朋好友,使用和多号副号进行网购、二手租赁、快递、打车。专号专用,在注册App应用时使用“和多号”副号,这样既有效保护主号关联的的个人隐私信息;登记App应用的副号即时泄露也可一键开关机,掌握通话主动权。

除此之外自然还需要用户注意培养良好的手机号码使用习惯,强化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自觉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相关文章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