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韩志鹏
11月27日,阿里影业公布2020财年中期报告,其上半年总营收约15亿元;期内亏损约为3.963亿元,较上一报告期净增加2.418亿元,同比增幅超156%。
显然,亏损仍是阿里影业本期财报的关键词,而面对着业绩亏损的阴霾,国内各家影视公司也是“同此凉热”。
截止2019年7月,在已经公布业绩预报的17家影视公司中,9家公司亏损,8家盈利公司中有5家都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超50%的情况。
寒风呼啸而过,影视行业的这个冬天并不好熬过去。
在一众影视公司面临亏损的大环境之下,阿里影业的现实问题出现在哪里?而背靠阿里巴巴的阿里影业,又将如何在这个行业寒冬与平台竞争之中“优雅拼爹”?
亏损漩涡
透视阿里影业2020财年中报,其亏损阴霾仍未消散。本报告期内,阿里影业的期内亏损为3.96亿元,同比增长156.36%,创下自2017年以来最大的同比亏损增幅。
阿里影业期内亏损/地歌网制图
聚焦到本期财报,阿里影业的亏损漩涡与费用变化、资产利用能力不无关系。
营收结构上,本报告期内,阿里影业总营收约15亿元,互联网宣发业务营收11.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接近80%。
自2015年上半年以来,阿里影业的互联网宣发收入从1032万元,一路增长到本报告期的11.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也从45%增长到约80%。
这之中,淘票票可谓关键棋子。据阿里影业2018/2019财年业绩报告显示,以淘票票为主的票务业务营收11.684亿元,占当年总营收的比重为38.45%。
过去,票补是票务平台的竞争焦点,但随着“票补监管令”出台,各路玩家似乎看到了盈利曙光。
本报告期内,阿里影业销售及服务成本达6.029亿元,同比减少18.37%;销售及市场费用6.583亿元,同比减少24.48%。不难发现,票补降温的大环境下,淘票票的票补支出也在“退烧”。
但反映在盈利层面,阿里影业并未看到曙光。
观察与费用相关的盈利指标。本报告期内,阿里影业营业费用率高达75.56%。这也意味着企业的费用支出虽在下降,但营收规模并未因此走高。
同时,本报告期内阿里影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达-22.38%。拉长时间看,这一指标确实在不断回暖,但也反映出另一层事实,即阿里影业的获利能力仍是丢分项。
显然,在票补相关费用收窄的基础上,以淘票票及相关业务为支柱的阿里影业,并未迎来盈利回暖的明媚春光,反而一直在亏损漩涡里打转。
但宣发业务仅仅是一个切面,内容业务则是阿里影业另一道盈利难关。
截至2019年9月30日,阿里影业出品及联合出品的电影总票房突破210亿元,而在这超过200亿的大蛋糕里,阿里影业真正尝到的红利并不多。
报告期内,阿里影业内容制作业务营收2.0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13.67%,同比减少33.98%;纯收入(收入-费用-成本)仅为-7503万元。
不难理解,成立五年有余的阿里影业,在内容制作经验上显然弱于传统影视公司,其发力点也更聚焦于数字化营销和宣发,但这也会影响到阿里影业的盈利能力。
本报告期内,阿里影业的总资产收益率为-2.37%,这一指标的持续低迷,反映出阿里影业通过所投资产换取报酬的能力不足,且存在举债经营的业务风险。而在阿里影业所持资产中,内容投资及版权、影视项目应收账款都是重要单元。
对阿里影业而言,内容的经并不好念。
再次透视阿里影业2019财报中报,业绩持续亏损固然与影视行业的寒冬有关。艺恩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国内电影总票房311.7亿元,同比下滑2.7% ;观影人次8.08亿,观影人次缩水超9000万。
回归业务本身,伴随票补降温,阿里影业的费用支出虽有所减少,但由此获得的盈利空间并未大幅提升;而持续烧钱的内容业务像是“无底洞”,让阿里影业在盈利层面更是捉襟见肘。
走不出亏损漩涡的阿里影业,在资本市场上也很难一帆风顺。截止11月28日收盘,阿里影业市值报346亿港元,较2015年860亿港元的高峰期净减少514亿港元,降幅达59.77%。
这样的业绩及资本动向之下,阿里影业的模式优势与困境何在?
角力赛
落脚到阿里影业的商业模式,宣发业务依旧是这家公司的“重头戏”。
围绕内容宣发,阿里影业打造了淘票票、灯塔等平台,以大数据方式为影视项目提供宣发决策。财报显示,2019财年上半年,灯塔服务了国内60%的院线电影,日触达用户能力超7.5亿。
就宣发行业本身而言,渠道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是短视频、图文等触达用户的前端形式,还是后端大数据及用户分析能力的沉淀,中游渠道方都是连接两端的重要枢纽。
因此,阿里旗下的淘票票、优酷视频、虾米音乐等App,都是阿里影业宣发业务的关键渠道,各平台之间相互拱卫,也是在助力阿里影业宣发业务的成长。
但横向对比,阿里影业的宣发能力到底几斤几两?
以猫眼娱乐为例。今年7月,猫眼联合腾讯成立腾猫联盟,腾讯旗下的社交、视频、音乐等端口,都有望成为猫眼娱乐票务及宣发的资源通路。
另据猫眼娱乐财报显示,其2019年上半年经调整盈利额达3.8亿元,系上市后首次盈利。仅此一项,猫眼娱乐便强于阿里影业。
同时,随着短视频的崛起,抖音也成为宣发赛道的重要一极。今年4月,抖音与光线影业、万达影视等6家电影公司达成合作,将在音乐推广、内容宣发上展开合作。
相比之下,阿里影业的渠道能力稍逊一筹,短视频层面缺乏优质产品,线上文娱流量生态远不及腾讯,阿里影业还未在宣发赛道上跑出绝对竞争优势。
阿里影业宣发业务面临的挑战不止于此。
在票务市场“烧钱抢地盘”的黄金期,猫眼娱乐通过资本并购形式聚拢微影时代、娱票儿等平台,不断加固自身规模效应,淘票票也因此丢失行业王座。
猫眼娱乐在招股书中表示,其市场份额已经超过60%。而据相关数据显示,猫眼2018年的市场份额达61%,淘票票为34%,糯米影业及其他为5%。
显然,淘票票规模效应未成,且盈利迹象不明朗,猫眼娱乐则将乘盈利东风继续扩张市场,两者的竞争差距会被不断拉大,阿里影业的宣发业务又将何去何从?
宣发困境之下,内容投资也是阿里影业的“心头肉”。
截至目前,阿里影业的“片单”有着不少亮眼战绩。年初的《流浪地球》《绿皮书》,年末的《我和我的祖国》《少年的你》,都是高票房高口碑的“双料佳作”。
但好内容本身可遇不可求,一部优质作品要集齐好剧本、好演员、好导演等诸多元素,才有可能成为市场爆款。正如《老九门》导演白一骢所言:爆款没有方法论。
回归阿里影业的视角,在爆款难寻的大环境下,阿里影业依旧坚持“广撒网”,以资本 输血方式不断打造内容规模。坚持内容为王是正确思路,但这会让“资本黑洞”不断放大。
同时,有业内人士分析,互联网影业对内容的投资占比不高,更多是在宣发层面助力电影项目,因此很难拿到高回报,票房分成收入也非常少。
较低的投资回报率和行业介入度,阿里影业在内容端仍需持续输血,并导致亏损情况继续加深,而行业寒冬也将使得阿里影业的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再次恶化。
上述观点也可从阿里影业本期财报中窥见。
当然,背靠阿里这个“金主爸爸”,阿里影业在产业链维度也有不俗表现,例如服务影视公司收款的娱乐宝,开发下游衍生品的阿里鱼等。
但在商业模式上,阿里影业的宣发业务、内容投资确实遭遇到不少挑战。
回归现实,阿里虽有雄厚资本与技术实力做支撑,但阿里影业如何能做到“背靠大树好乘凉”呢?面对持续的业绩亏损、宣发业务被拉开差距、内容投资的无底洞,盈利能力回暖的关头也迟迟未现,阿里影业的崎岖山路似乎还有很长。
如今,猫眼背靠腾讯多年的文娱布局而持续成长,在此维度,阿里影业仍有短板要补;同样,猫眼在影视产业链布局上也有所欠缺,阿里在这一方面的功夫更深。
正如阿里张勇在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年会上所言:不仅要拼爹,更要聪明地拼爹;相信两家巨头影业之间同样会上演更多“拼爹好戏”。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