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单名媛群”引发全网关注,人设产业链会就此止步吗

来源:A5专栏 时间:2020-10-14

当今时代,“名媛”这个词自带“有钱”的气息,一些年纪轻轻却好像家里有矿的女性不像普通人一样朝九晚五地奋斗,她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奢侈品、游轮、豪华酒店和精致的下午茶。

近年来在一些社交平台中,不时就能看到名媛晒出的照片,它们的拍摄风格、方式、地点甚至连拍摄姿势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感叹全网人均名媛。但这或许只是个假象,近日大火的文章《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中提到,名媛展现出的“人间富贵”其实都是拼来的:豪车、名包都可以通过拼单出租使用,名媛照片中频繁出现的酒店豪华套间也是名媛群中的多个“姐妹”共同拼单轮流摆拍的结果。

此文在全网引发了相当热烈的讨论。虽然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屡屡被质疑,但通过各种手段“凹人设”的现象在当下却是真实存在的。从娱乐圈到素人社交圈,热衷经营人设都已成既定事实,甚至有专门为打造人设服务的产业链,并且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

那么促使人设产业链发展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种产业链到底是存在即合理,还是应该被彻底铲掉呢?

一、从明星到素人,人设产业链无处不在

所谓人设,即“人物设定”,原用于描绘日本动漫中的人物造型、外貌、个性等特征,以及在虚构文学、影视剧创作时对人物多维度的设计。不过在中国的三次元世界中,人设似乎是先从娱乐圈发酵的。

二十多年前,赵丽蓉老师的小品《如此包装》中就讽刺了“凹人设”这一现象,可谁成想在近几年的娱乐圈,这种以前被讽刺的手段竟然发展成了火爆的生意。从前的艺人是用作品说话的,可资本的介入似乎改变了规则,如今的娱乐产业也可以通过固定的流程来打造艺人。

在种种复杂的原因之下,优秀的作品日渐稀少,艺人的迭代加速,所以打造人设就成了一种让艺人迅速获得关注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备受娱乐圈和资本市场推崇。

如果说何种方式最容易帮明星立人设,真人秀一定是不能被忽略的。在各式各样的真人秀里,“好爸爸”、“吃货”、“耿直”等各种人设都是能够速成的,再配合经纪团队和公关团队的手段,想要迅速吸粉特别容易,因为这些人设基本是按照粉丝的意愿去打造的,不论真假,粉丝就吃这一套,就愿意为拥有这样人设的明星买单。

从这个角度来看,娱乐产业就像工业制造,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作的精细化,生产过程也可以被分割到极致,高度精密的模具可以保证每个零部件的标准化,更有利于产品在消费市场不断迭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明星一茬一茬的出现,一个靠人设的明星往往很快就会被下一个替代,那些嘴里说“爱你到永远”的粉丝也可以一夕之间就变心。这里面除了人情凉薄的原因,还有资本有意去制造新的“产品”进行更新,以便获得更多利润,只要人设讨喜,不管出来的是谁都能火。

这种凹人设的风气也影响到了素人社交圈。 比如这次曝出的“上海拼单名媛群”,在这篇“潜伏”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为了树立起“白富美”的形象大家也是很拼了,就连酒店的浴袍和贴身的丝袜都能团购,还要小心别弄脏弄坏,以便给下一位“姐妹”拍照。

除了这种拼单的名媛群,不少电商平台上还有专门给朋友圈配文案、图片、视频的生意。“3元买模板,60元私人订制”等朋友圈配文生意早已不是秘密,甚至有专门的在线授课、布置作业等流程,只为最终能发出一条“完美”的朋友圈。

还有不少电商平台上会专门提供在朋友圈展示的素材,图片、视频应有尽有,它们的售价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买了之后你就可以立刻变身为朋友圈里的“土豪”,而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再花上一些钱,就可以得到专门为你生成的明星祝福视频。

可以看到,从明星到素人,人设包装产业链已经相当发达且成熟,并且需求量也不小。 要知道,现在许多明星的社交账号就是由团队管理的,发什么、怎么发都是精心斟酌过的,但如果说明星是为了流量与人气,那么素人如此不惜花费时间金钱心力,只为发布一条朋友圈或精心打造一个“完美人设”,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深层“驱动力”呢?

二、虚荣、获利、阶层跃升,人设的用途比想象中更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管真实的生活是如何的一地鸡毛,人们也总希望在人前展示出最好的一面。不少中国人认为面子的重要性大于一切,许多人终其一生,就是为了“看上去过得很好”。

在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提出的“自我呈现理论”中,指出了人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希望呈现出最好的一面。Goffman用“观众、角色、表演者、道具”等一系列戏剧术语来阐释他的观点,在自我呈现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企图控制他人对自己个人特征的印象,从而为自己构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影响。

而在互联网社交行为中,这种控制的手段就发展为对网络形象的管理,包括改变隐私设定、管理个人信息、删除负面评论等,当然塑造完美人设也囊括其中。说白了这就是虚荣心在作祟,就如同没有美颜软件就不拍照的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所以必须要营造一个虚假的人设,也要让别人看看“我过得很好”。

或许是现代人的压力确实太大,许多人感觉自己太苦,因而更需要人设作为一颗糖。但是许多人凹人设不仅是为了虚荣心,而是真的能改变现实生活,例如近年来确实有人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来的人设打入了“上流社会”,甚至嫁入豪门,最终实现了阶层跃升。

不过这类人通常会被大众打上“捞女”的标签,因为对这一群体而言,一切都是手段和交易,婚姻也是,在社交平台上的自我营销,不过都是为了“上位”而已。都说你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那么这些一直渴慕着上流社会并为之“努力”的人,很明显是把人设当成了敲门砖,希望自己也能咸鱼翻身,成为真正的名媛和土豪。

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想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有的人包装自己只是为了多卖几件货、多吸引些流量变现,从而多赚一些钱。如果你是观众,看到某个微商的朋友圈里都是豪车、名包、五星级酒店的照片,可能就会多出几分天然的信任感,因为“慕强”也是人的本性,而随之产生的消费行为也会增加,最终让卖方达到获利的目的。

想拥有一个好的形象可以理解,而随着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即使是拿人设当阶层跃升的敲门砖,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人设已经是公认的迅速推销自己、打造个人品牌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是凹人设乃至由此衍生的产业链应该存在吗? 从表面上看这种现象还是不太符合社会常规的伦理道德标准,也存在许多弊端,可不管是继续发展壮大还是“一刀切”似乎都有不妥。

三、存在即合理还是彻底关停?铲掉“人设产业链”也铲不掉需求

这种生意能够火爆的根本原因,无外乎就是人们热衷于追名逐利:或是想要营造出高端但并不真实的形象,或是获得更多利润,或是追求社会地位的提升。虽然说起来不那么伟光正,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也算得上是个性的展现和真实欲望的诉求。

此次的名媛群曝光事件其实也能促使人们关注这种现象,同时相当于揭露了人设产业链的一角。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总说“存在即合理”,这些“名媛”或者那些买素材在社交平台上包装自己的人,我们也并不会对他们嗤之以鼻,反而能够理解他们的做法。

因此,即使人设包装的产业链并不那么光彩,但如果进行“一刀切”式的铲除,那也只是铲掉了产业链,却挡不住人们对这门生意的需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这一产业链自由发展,因为这其中也委实存在着诸多隐患。

那些电商平台上某些商家售卖的素材大部分都是盗取而来的,公开售卖和使用这类图片和短视频,涉及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等问题。更何况除了追名逐利,还有不少人利用自己伪造的人设实施诈骗,“乔碧萝”就是典型,用技术手段把自己伪装成美少女,让粉丝给自己送上真金白银,还有最近被热议的PUA,很多施害者也都是从包装自己开始引受害人一步步深陷其中的。

况且就算是把人设立住了又能如何?一旦崩塌风险更大。看看近年来娱乐圈接连翻车的那几位,吃人设红利的时候确实风光,可现在大都已经翻不了身。为了一时的风光,把事业、前途都搭进去,这样真的划算吗?

同理,素人即使通过人设满足了一时的虚荣心,赚到了更多的钱,或者实现了阶层跃升又能如何?虚假的人设终会被识破,你在别人眼里也不过还是原来的你;赚到了更多的钱,但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损失的是信誉;实现了阶层跃升,可如果不提升自己,恐怕也难以适应费心挤进去的“上流社会”。

人设是柄双刃剑,能让人获利更能让人翻车。 我们不能无视这种需求的存在,也不该将相关的产业链一刀切。但即使这条产业链还会发展下去,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应该让它在规范的前提下继续下去。文/东方亦落

相关文章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