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D1上路之后,科技巨头正在"抢滩登陆"造车战场

来源:A5专栏 时间:2021-01-20

走在长沙街头,想要打一辆滴滴,你有可能会打到一辆有着淡绿色外观同时打着彩虹灯的电动小车。

由滴滴所推出的D1定制网约车,如今已经在长沙大规模的运营着,作为首款由B端为主导而生产的车型,它同时也是滴滴首次进军"造车"的一次尝试。

无论是带头"大哥"特斯拉,还是国内紧追不舍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和理想,在整个2020年里市值都大幅翻倍。时间到了2021年,新能源车的热潮还在持续。

经历了2020年之前多年的艰难前行,新能源汽车如今已经开始步入正轨。正如蔚来董事长李斌所述:"有的人讲2020年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元年,我觉得是非常有道理的,它背后主要的驱动因素变了,变成了消费驱动,我觉得这是整个行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市场驱动之下,意味着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已经由政策驱动所主导的状况中走出。这样的变化也从这些车企股价涨幅中间接反映出来。

从滴滴推出D1,到巨头们竞相闯入,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造车成了巨头们的新去处

新能源车赛道的持续火热,吸引了众多巨头们的加入。

在今年的CES展会上,索尼发布了电动轿车Vision-S的冬季路测最新进展。除此之外,苹果也传出正在秘密测试原型车,正式踏足新能源车市场。即便是制造业巨头富士康,也正在联手吉利汽车闯入造车产业。

当海外巨头还在朝着造车的第一步前进之时,国内的巨头们则早已将触手伸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之中。仔细观察国内造车新势力们的股权结构,能够发现在它们的背后,互联网巨头们往往是排名前几的大股东。

从腾讯作为蔚来的第二大股东和特斯拉的第五大股东,到美团持有理想超过20%的股权,以及阿里、百度均在造车新势力企业中拥有股份。互联网巨头们通过投资实现了另一种入局新能源车赛道的方式。

那么,又是什么在吸引着巨头们的加入?除了赚钱这一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在技术创新层面的扩张与考量。

近些年,汽车"新四化"的这一概念在整个汽车行业之中传播甚远。"新四化"所指得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

· 电动化指得是从燃油作为主要动力逐渐转变成新能源动力驱动

· 智能化指得是无人驾驶以及驾驶辅助功能

· 网联化指得是车载互联网系统

· 共享化指得是汽车共享以及新出行方式

从互联网巨头们的发展道路上来看,近些年来的发展方向都是通过利用巨大流量池与海量的数据,来不断对迭代更新大数据算法的能力,最终打通对于软硬件的入口。

而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一过程之中所积累的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上的技术沉淀,恰好与汽车"新四化"路线极其契合。因此这也是互联网巨头们为何纷纷选择加入到这场新能源狂欢之中。

互联网巨头的加入,让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互联网基因的进入加速了整个行业的变革与发展。滴滴作为掀起共享出行变革的互联网企业之一,也正在通过合作造车的方式一步步踏入到这一全新的领域之中。

滴滴打车可能变成滴滴"卖车"?

作为互联网企业的滴滴,所推出的D1定制网约车无疑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方向。这款由B端所主导设计的定制车型,对汽车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那么借着这股冲击整个行业的东风,滴滴"卖车"是否有想象力呢?

从多方面来看,滴滴"卖车"拥有着一定的优势。

其一在于,新能源汽车作为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未来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相较于其他互联网企业以及汽车厂商而言,滴滴自身就是以出行作为核心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因此能够接触到更丰富的用户体验数据和车辆运行数据,这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D1的出现,传递出了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就是由B端主导产品的定制,主机厂商仅负责组装生产。滴滴作为共享出行服务商,对于车辆用户体验这些细节上的把控显然是汽车厂商所不能触及的,这也是滴滴的汽车未来有利竞争点之一。

其二是针对用户体验所设计的定制车,更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与更好的体验。滴滴所推出的这类定制车目前虽然主要仅提供给B端,但其针对用户体验所设计的诸多环节是非常吸引用户的地方。可能的一种预测在于滴滴能够借助于产品对于用户的吸引力,

在自动驾驶技术还无法实现大规模利用之时,能够驾驶车辆的更多的还是依靠人类司机进行驾驶。滴滴依靠自身在出行业务上所积累的庞大数据,所定制的车辆也能够更加吸引用户和更高的用户粘性。

对于滴滴而言,"卖车"似乎具备有一定的发展价值。无论是从滴滴自身的业务模式上,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滴滴而言,卖车都是一条值得思考的道路。不过想要踏上这条道路,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阻力。

作为互联网企业,踏上新能源汽车赛道之后,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掌控必然是它们所研究的重点方向。但对于造车的车企们而言,也并不希望核心技术被互联网巨头们所掌控。

滴滴所推出的D1,是由滴滴与比亚迪所联合生产,滴滴仅在设计细节上和成本上进行把控,而在生产制造、技术使用上,滴滴并不能有太多的选择与把控。

如若滴滴想要卖车,虽然在生产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与影响,但是最终对于产品的把控则会受到制造商的影响。而汽车制造商将变成类似于代工组装厂,双方如何实现大规模的合作,仍然还有待研究。

不仅如此,随着巨头们的竞相加入到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争夺战之中,整个行业已经陷入到了混战阶段,竞争极其激烈。滴滴的产品在这一市场之中能否保持长久的用户黏性以及吸引力,这都还尚且存疑。

不可否认,滴滴"卖车",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短期来看,并不现实。关键在于滴滴自身是否有着这样的想法。

国内外巨头下场造车,是瞄准特斯拉还是对标本田?

从索尼到苹果,从滴滴到百度,国内外的巨头们对于新能源汽车赛道都保持了极高的兴趣。不过,互联网企业想要进入这一条全新的赛道,在短时间内将要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而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来看,其发展也主要分成了两个方向,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豪华车路线,另一个则是主要面向中低端的本田。

于滴滴而言,其无疑主要面向的中低端用户群体。其自身的业务逻辑注定了使用者更多的为普通大众用户。优势在于滴滴能够收集大规模的用户数据,在车辆细节设计上更加贴近使用者的体验。劣势则是在汽车产业链上缺乏足够的能力,车辆生产只能依靠代工厂来进行生产,自身并不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实力。

实际上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面临着与滴滴同样的境地。由于缺乏在汽车制造产业链上的能力,互联网企业们更多只能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2020年11月,上汽集团、阿里巴巴以及浦东新区三方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而百度也已经宣布与吉利汽车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

从国内看,当前最有希望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一个领头者的无疑是百度。由百度所研发的"Apollo"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而言无疑是处在领先地位。在与吉利汽车的合作达成之后,借助自身在自动驾驶积累的技术优势与经验,百度无疑在未来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反观国外市场,最吸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苹果。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苹果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众多目光的注视。虽然很高调,但实际上苹果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并无太大优势。

苹果的造车,仅仅是为了寻求更高的突破以及业务天花板的提升。从库克接手苹果之后,苹果就一直陷入了失去创新力的批评当中。从近几代iPhone中能够看到,曾经改变了整个手机行业的苹果,已经越来越向着平庸化的方向前行。

苹果汽车尚且还未问世,就已经被冠上了高端汽车的铭牌,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苹果似乎并不能在这方面做好。从巨头们最喜欢切入的自动驾驶领域中可以发现,苹果的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状况不容乐观,对比竞争对手谷歌的Waymo毫无可比性。

同时,与引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风向的特斯拉相比,缺乏创新能力的苹果又能够造出一款怎样的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呢,这些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可以肯定的是,在手机领域顺风顺水的苹果,闯入到人生地不熟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之中,显然是将要面临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至少在短时间里,苹果都不会是特斯拉的对手。

而与苹果的状况有些类似的还有另一家正在跨界踏足新能源汽车赛道之中的科技巨头Sony。类似的地方在于,两者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在科技智能设备的技术上有着极高的水平,而在汽车产业链上,同样近乎于零的水平。这也是所有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中的企业共同的特点。

所有互联网巨头以及科技巨头入局新能源汽车赛道,最终的发展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利用科技智能赋能传统模式下的汽车所无法实现的智能化、互联化。

以苹果、索尼为代表的巨头们,进入到新能源汽车赛道之中,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与技术,更核心的地方在于将互联网的思想带进了这一传统领域当中。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尤其是在以电能作为驱动的新能源汽车上,将更加像另一款电子产品。

巨头们在智能硬件以及配套软件生态上已经搭建起了完善的软件生态圈,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这一生态圈中的一员,实现多设备多终端的互联互通,汽车与使用者之间的隔阂也将随着软硬件隔离的打破,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当中。

可以预见,在未来,汽车将如同手机这类电子产品一般,能够根据需求进行搭配组装,以对标不同的用户群体。核心的区别,则在于生态的搭建与智能化的使用体验。谁能实现更优秀的人车交互以及车机互通,将会是决定未来新能源汽车走向的主因。

近身肉搏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将朝哪边走?

滴滴的入局,赶在了巨头们下场肉搏的中场。

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转型的主要方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会不断吸引着玩家的进入。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甚至是互联网巨头们,新能源汽车的庞大市场都深深的吸引着它们的进入。

无论是对于滴滴而言,还是更多的后来者们,互联网企业的基因契合着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仅是在技术上以及在运营的思维上对于传统汽车行业都将带来极大的变化。

滴滴想要入场卖车,将要面临的是极其激烈的近身肉搏之战,无论是亲自下场,还是依靠控股企业来竞争,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形成多头竞争的局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热潮进一步走高,这场新的战争也将不断升级到白热化阶段。

作者:松鼠鱼

文章来源:松果财经,转载请注明版权。

相关文章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