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疯魔化,苦了年轻人

来源:A5专栏 时间:2021-03-05

显然,我们永远都无法猜到下一个令年轻人“不疯魔,不成活”的领域会在何方。走过炒鞋暴富的神话时代,也目睹过盲盒催生的畸形消费潮流,但外界的不解与哂笑并没能加筑年轻人的理性神经。因此,当他们频繁徘徊于基金与股市,便恰好给这个本就动荡的圈子平添了一丝不确定性。

基金圈真正意义上的变异要从饭圈文化涌入开始说起,这是从年前就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当各位基金经理在社交网络中被迫“出道”时,整个圈子就在年轻人的簇拥下,逐渐朝着病态化方向驶去。

Mob研究院数据显示,仅在2020年上半年,中国新增基民突破2000万,其中约一半是30岁以下的90后。这个数字具体能带来多大的价值无从可知,那些初出茅庐的95后、00后真的懂投资理财吗?事实多半令人啼笑皆非,在支付宝上,有人不知基金赎回要收费,有人对着基金经理指手画脚,甚至有人大肆嘲笑巴菲特的年收益率仅为20%。

并不是危言耸听,环顾四周,年轻人买基金的热情从追星基金经理人过渡到“反哺”短视频网红,小红书不种口红改种基金,微博“新手买基金”话题有6383w的阅读量。投资狂欢的背后,不由得让人怀疑是无数看不见的手在推波助澜。

这届在基金圈里疯狂活跃的年轻人,正被各方势力当做韭菜尽情收割。当基金疯魔化,没有一个年轻人无辜。

基金为何与年轻人频“来电”?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外界热衷于谈论有关年轻人的一切,资本喜欢迎合年轻人的市场,被种种泡沫绑架的消费主义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近来几年,盲盒、球鞋、潮玩、汉服、电竞……无数烧钱项目不仅掏空年轻人的钱包,更进一步形成伪精致的消费陷阱,喂养出超前消费的价值观。

根据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18岁到29岁的年轻人中,零负债的比例仅占13.4%。换句话说,相比于经济平稳的中年群体,过度追求消费升级的年轻人更有理财需求。艾瑞咨询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资金管理能让90后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买单。

从本质上来看,各种方式的理财其实是消费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当前认知与未来需求的结合。去年受疫情影响,多少人处在“坐吃山空”的状态,更关键的是,基金股票等理财方式随着互联网层层往下渗透,与年轻人的接触路径趋于多元化。

不可否认,基金销售渠道的下沉侧面拉动了年轻人跑步入场。数据显示,早在2015年,我国生活理财移动APP的市场规模就高达83684.7亿元,其中基金类占比过半,2014年有14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准为基金公司提供相应服务。

如今,支付宝与微信两大支付巨头更将理财观念无限放大,各种买基金的红包返现与活动,是其加速走向基金小白的助推。

不仅如此,微博,知乎、豆瓣、B站、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的社区氛围渐浓,甚至扩大到整个网红群体的辐射范围,成为内容输出者牟利的跳板,无论是不是财经领域,只要有流量就能趁机造势。

收益是基金小白心中的白月光与朱砂痣,每一套没有具体依据的说辞都能使他们蠢蠢欲动。当然,我们无法过分苛责当前整个大环境对理财的追逐,但正如巴菲特所言“永远不要碰能力之外的投资”。

可事实却是,年轻人在大环境的侵染下对基金有种盲目与被动接受的倾向,甚至就连最基础的信息获取与知识学习都被有心人用商业化的方式所控制。于是,我们悲哀地发现,并不是年轻人对未来有了基础规划,更多的是诱惑在异变与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QuestMobile对三线及以下城市的90后人群调查显示,其收入普遍在6000元以下,月平均收入约3938元,其中2000元以下占比为36.6%,2001-4000元占比为20.5%。2018年国家统计局的一个数据显示,中国月收入超过5000的人占比仅有16%。

这两组数据耐人寻味,一面是基金圈疯狂纳新,另一面是年轻人的资产不尽如人意。镰刀挥舞下,将是韭菜们投资理性的崩盘与无奈。

基金圈不需要年轻人?

时至今日,基金圈俨然成了年轻人的社交狂欢角,就连支付宝下都诞生了新基民自发组成的线上相亲大会,各种热梗与神评论频频出圈,马云为此被网友调侃变相实现了多年的社交梦。

实际上,表面上的热闹并不代表什么。根据调查,基金个人投资者依旧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年人为主,年龄在30岁到40岁,税后年收入在15万以上的投资者占多数;41%的投资者投资经验在5年以上,入局低于1年的新手仅占26%。

另一方面,CBNData曾调研发现,年轻人偏爱活期与短线产品。与之相矛盾的是,蚂蚁财富在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基金投资者的实际盈亏与平均持有时间呈正相关,持有5年以上的盈利概率近80%。

当下很多理财类APP只展现近三年的曲线,但回顾过去这些年,优秀的基金都是长期复利的。2020年,白酒、医药、创业板都不约而同地进入结构性牛市,不少新入场的基金小白在短期间尝到甜头,也间接决定了基金接下来的爆火处境。也正因如此,当年后跌得“跌妈不认”时,各大基金交流群里割肉与加仓的人纷纷相看两厌。

有一点需要注意,基金公司历来以规模论英雄,销售渠道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基金投研能力。在这种前提下,年轻人将明星基金经理奉为圭臬的偶像化行为,从某种角度给了基金公司制造爆款基金的空子。

以广发基金为例,自刘格菘成为圈内知名的明星经理人后,广发基金在半年内连续发行了4只新基金,且全部是刘格菘管理。

年轻势力的一举一动,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激起资本千层浪,各个赛道、各个领域只要有年轻群体在狂欢,那么利益便会无孔不入。同花顺数据统计,自1月19日起至月底,包括易方达在内的34家基金公司,共有81只基金产品即将开始募集。

值得注意的是,爆款基金看似光明,实则不然。很多APP首推的基金是因为它们不断在上涨,但新手买入时很有可能已近最高位。而一旦基金规模过大,操作限制因素也会增多,这也是很多资深基金玩家会刻意避开爆款的关键所在。

不难看出,无论是资产实力还是投资能力,年轻人在基金圈里的地位都微不足道,将基金经理偶像化的前卫动作更是令一众老投资者几欲吐血,直呼“乌烟瘴气”,可基金圈真的不需要年轻人吗?细究下来并非肯定。

互联网时代的造富神话本就催生了年轻人对财富的过度占有欲,而各方势力在无限利用这种心理。过去70年,美国散户比例从93%下降到了11%,中国正好相反,A股的成交量近90%由散户贡献,这其中年轻人占比不可小觑。毕竟,没有那些不谙世事的年轻人,韭菜地里难免荒芜。

韭菜泛滥VS人才缺口

2月25日,“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报名”借着风向登上微博热搜,截止目前为止,话题阅读量高达3224.4万。尽管没有具体数据来证明这场考试的规模,但翻看社交平台的反应,报名官网濒临瘫痪,有些网友自嘲报名比考试更困难。

从炒鞋到盲盒、汉服到JK,年轻势力催生的热潮总是生生不息,市场领域横向变迁的同时,唯有韭菜规模只增不减。但有意思的是,基金不同于其他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是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急性增长。

尤其金融领域天然有极大的监管力度与严密的合规制度,能达标的基金从业人员往往在数量与质量上都供不应求。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各位明星基金经理人在年轻人的助推下强势出圈,主流舆论渐渐将注意力从基金转移到经理人身上。

此前,有媒体就基金经理们的年龄大做文章,直言这场投资PK像是走进了某娱乐选秀节目。据悉,美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在54.9岁,中国则为39岁,对比华尔街的论资排辈,国内的基金人才的确倾向年轻化过渡。

这并没有牵扯到所谓的年龄的鄙视链,毕竟在几位顶流之中任职超过15年的只有一位,其余的均在10年以下。

实际上,基金经理年轻化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缺口的折射。统计数据显示,正常的成熟市场背景下,培养一个基金经理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而今这个数字在需求不断加剧中变成5年甚至更短。有传言称国内基金经理最小入行年限仅为0.02年。

随着90后或者00后普遍涌入职场,各行各业的整体就业趋势呈现年轻化发展,创业市场也趁机掀起一阵浪潮。职场年轻态本身没有什么值得探讨的,但对于基金圈来说,年龄可能意味着很多关键因素。

比如有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市场周期、比如经历过几次市场牛熊转换、比如对风险有没有足够的深度认识……这重重担忧使得基民对年轻的基金经理有天然的刻板印象。

显然,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这种年龄鄙视链,只能警惕人才缺口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锦鲤财经,深度有趣好运气,公众号:jinlifin。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相关文章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