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公司业务的稳步发展,一些原本用于支持内部业务的技术开始“外用”。
2007年,面对日益增长的网购流量,阿里巴巴明显感受到了技术瓶颈。在急需搭建全新技术架构的情况下,阿里在2008年确定了"云计算"战略,写下了国产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的第一行代码。2019年,阿里巴巴核心系统100%上云,并且撑住了双11的世界级流量洪峰。而现在,阿里云客户覆盖制造、金融、政务、交通、医疗、电信、能源等各个行业,年收入超600亿,实现盈亏平衡。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字节跳动,从张一鸣还在自己写代码的时候,当时叫做“今日头条”的字节跳动就开始在做A/B测试实验,此后,单抖音一个产品每年就会做6-8万次实验,而在字节内部每天约新增1500个实验,服务涵盖广告优化和市场活动等400多项业务,累计测试了70万次。字节很早就在内部打磨的A/B测试平台Libra,如今被孵化为了火山引擎智能数据产品中最强的单品之一。
京东也是“内功外用”的高手。
京东力排众议做物流的故事就不赘述了,如今的京东物流不光是京东用户体验的杀手锏之一,外部客户收入占比也在逐步提升,2020年为超过19万家企业客户提供服务,涉及快销、服饰、家电、家居、3C、汽车和生鲜等多个行业。
而为了服务于京东商城的业务,京东于2012年开始启用云计算,不过彼时京东还没有自己独立的云。2015年京东把技术部门从业务部门独立出来,一部分是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包括云、大数据、AI等技术团队,另一部分技术研发团队,主要服务于商城服务。由此京东的云、大数据、AI等踏上了自主技术研发的长路,并为京东扛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流量洪峰。
就在本周,基于京东过去多年大规模最复杂业务场景的历练与沉淀,京东云正式发布了行业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第一次将混合云的管理推向了操作系统级别,实现了数字化基础设施最全面、彻底的统一化管理和调度。同时,依托云舰开放应用市场,京东云还发布行业首个全面开放的PaaS生态“云筑计划”。
这也就是说,现在,京东云从“京东的云”走向了“产业的云”。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
京东的云:618淬炼,无数次考验
京东云的技术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历了京东自身需求的无数次淬炼。
去年京东618累计下单金额达到2692亿元,创下新的纪录。面对京东平台数百亿访问流量、每秒数百万次的高并发请求,数十亿的实时消息推送,京东云实现了几百个上下游系统的精准协同,100%订单云上完成,全天核心服务不降级、零重大事故。
今年京东618累计下单金额3438亿元,再创新纪录。毫无疑问,这对于京东的技术能力是一场大考——数亿用户参与的京东618,涵盖200个产业带商品的线上销售、超千亿元的金融服务、超1000座仓库的物流周转、超200座城市用户的分钟级配送。
幸运的是京东云扛过了这次考验,零点刚过,京东云每秒用户访问峰值同比提升152%,访问带宽同比提升185%。作为618的技术基石,京东云再次扛住了“世界唯二”的流量洪峰,完成全球最复杂业务场景的云原生实践,再次以超高弹性从容应对海量并发的需求。
据了解,在今年618期间,京东云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就作为统一计算资源底座,实现对1000万核计算资源的弹性调度与管理,以保障在618购物节流量倾泻下的底层稳固。
当然,京东618期间除了线上购买的数据洪峰压力,后续还要把爆炸性的商品在一天甚至更短的时间精准地送到消费者手里,背后依靠的还是庞大的计算能力、生产调度和供应链调动能力。
其实,在618之外的每一天,京东都不能不掉链子。目前,京东有数百万自营商品SKU、数十万商家、超5亿消费者,其背后是京东智能供应链通过智能运营、仓网优化、全渠道履约、C2M反向定制提供智能决策,从而创造出了京东“库存周转天数降至31.2天”的世界级纪录。
物流领域,京东有32座“亚洲一号”、1000+仓库在高效、有序运转,超200城最快分钟达的惊人效率背后,离不开京东云的底层基础支撑,低延迟、高并发、高性能、安全稳定的云计算设施降低了每笔订单的处理成本,提升整体系统的吞吐能力,最终实现订单的极速送达。
这一切的底座,就是京东云。
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周伯文表示,从技术支持来看,京东的技术底座是基于京东云提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核心技术,不但支持京东自己的供应链,应对京东618、11.11等大规模的流量洪峰,同时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同时将数智化、技术化的技术能力,赋能实体经济数智化。
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周伯文
京东云已经成为全球容器化最彻底的云平台之一。CNCF认证,京东云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Docker集群、全球最大规模的Kubernetes集群,支撑万亿级电商交易,实现京东618购物节订单100%云上完成、京东物流和京东健康全量上云。
而这样的能力也输出到了外部。
比如在零售行业,京东云直接帮助广西金达建设了JDT1中国-东盟一体化交易平台,提供从B2B2C线上商城、京东专营店、智能物流体系、供应链金融到运营中心全链条的服务,实现了东南亚乃至全球原产地到餐桌的“一键下单,鲜活送达”。
目前,京东云已为1300多家大型企业、超120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在Gartner发布的2020中国IaaS市场占有率报告中,京东云市场份额稳居市场前五。除此之外,在公有云、金融云、政务云、云运营市场,京东云也位列第一梯队。
产业的云:跳出路径依赖,走到产业中
双11成就了飞天,618成就了云舰。不过,除此之外,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等等也多多少少都享受了母公司的技术沉淀和场景积累。
这是蜜糖也是砒霜——站在自身成功的基石上,非常容易产生路径依赖。
比如IBM之前的云计算产品“蓝云”就犯过路径依赖的错误,沦为IBM卖硬件的一幅广告。IBM的硬件思维还糟蹋了他们的新加坡智慧城市项目,要求庞大的数据计算用小型机集群处理,导致项目预算成了天文数字。
再比如谷歌云,陷入之前toC逻辑里面出不来了。谷歌的云计算平台,在起初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为Google Docs等自家应用服务,不对第三方开发者开放,这意味着,谷歌所提供的产品是“云应用”,没有走到产业里面去。埃里克·施密特承认失败:“我们没有把正确的踏脚石打入云层”
“京东智造云”助力3C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工厂
在对京东云核心团队的访谈中,部分质疑聚焦于此——非电商行业、非京东主业所在的领域。如果说京东的技术能力是京东自身的场景淬炼出来的,那京东云是否能在非电商的其他场景里大显身手?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告诉「深响」:“煤炭运输跟你有关系吗?能源跟你有关系吗?他们是做大宗产品的,但是大宗产品不需要做供应链吗?陕煤(跟我们合作)就是看中了京东把这么多的货,这么大的供应链管理得井然有序。”
“我们五百万种商品面对五个亿的人群,如果要是全靠人工客服的话得建立多大的客服团队?所以我们要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而我们已经把对C端人群的智能客服产品交付给了一些地方政府,用于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试下来效果非常好,市民满意度大幅提升。”
京东对于C端消费者的洞察能力、帮助品牌商更理解市场的能力、供应链的管理能力、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可以在各行各业里复用的。周伯文也在演讲中表示:“京东云的核心能力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技术产业,我更想强调我们拥有丰富的产业理解力,深厚的风险管理能力,用户运营能力以及企业服务能力,也面向不同行业为企业提供行业应用、产品开发、产品数智化全链条服务。”
大同12345引入京东智能政务热线
这样的产业案例不胜枚举:
比如在某铁路客货运输集团网络安全监控指挥中心里,为适应铁路运输生产和经营决策的要求,京东云联合客户打造了统一网络监控指挥中心的解决方案,实现网络安全态势集中监控、客户服务需求集中受理、运行维护资源统一调度、事件响应处置统一指挥,构建统一的网络安全监控指挥中心,使业务在流程规范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
再比如,京东云为某农商行提供金融级PaaS平台,助力其技术架构转型,支持业务快速发展;与基金公司携手打造智能资管平台,促进资管数字化的深度转型;为企业打造的混合云基础设施,成为数字化IT服务领跑者的支撑;为品牌商打造智慧零售,提升消费者体验及提升服务效率;在物流行业,实现供应链闭环管理,优化业务流程。
都说产业互联网是一块硬骨头,因为隔行如隔山,要想助力产业数字化,理解产业规律、理解产业场景至关重要,难度不亚于“徒手攀岩”。
当然,要从“京东的云”成为“产业的云”,至少蕴含了两层挑战:一是技术解决方案能够走进产业,二是足够开放,与产业合作伙伴共建产业数智化。前者是对技术能力的考验,后者则一定程度上是对心态与价值观的考验。
此次发布的京东云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的产品思路恰恰是站在了这两层挑战的交叉点上。
一个行业公认的趋势是混合IT是产业数智化的必经之路,京东科技京东云解决方案的负责人朱冰表示:“未来的行业客户,尤其是大中型的客户,比如能源、金融等,一定都是采用混合多云的架构。而云舰其实是非常底层的一个混合云架构,在每个行业里都可以落地。”
云舰操作系统有两大核心特性:企业级与全面开放。但客观来说,其最重要的一点特性落在了“开放”二字上。这种开放是双向的开放——向下开放,全面兼容各类基础设施,实现客户视角“一朵云”;向上开放,全面开放PaaS,提供应用市场,与合作伙伴一道为产业提供可运行在各种基础设施之上的一致PaaS能力,供产业客户按需使用,灵活部署。
一些细节也可以看出京东云很开放,很底座,很灵活,是与产业并肩作战的云,而不是圈地自娱的云。比如其在面对“用户流失”这个问题的时候相当“佛系”——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产品研发负责人曹鹏告诉「深响」:“云舰不会靠限制用户来挽留用户,而是把我们的体系做得更好,让用户发自内心地选择我们。混合多云一定是未来趋势,但现在是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把体验做好、市场做大,而不是死死抓住几个可能的用户。”
这不免让人想到今年行业里很流行的一句话:“做难而正确的事。”
云计算作为数字中国的底座、产业升级的技术创新力量,其价值不容忽视。但任何一家云厂商都不可能满足企业的所有需求,产业数智化转型需要高度的分工协作。所以,这就需要全面兼容的基础设施,并通过增强的云原生容器内核和开放的技术中台来作为技术保障。
现在,云计算的价值远不止于“下单”和“抢红包”,其正在与产业进行着深度耦合,决定云厂商服务能力的关键,将不再是价格和规模,而是其对产业理解的深度。
融入产业、全面开放,京东云迈出了这标志性的一步。在接下来属于云的黄金周期里,京东云作为扎根产业的那朵云,也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者:王舷歌
文章来源:深响(ID:deep-echo),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4jJrTSPP0ZP0ynI58GIMg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