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豪赌“天才少年”!

来源:A5专栏 时间:2022-05-11

文 / 七公

出品 / 节点财经

3月28日,华为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营收6368亿元,同比下滑28.6%;净利润因为出售荣耀和超聚变的缘故,同比增长75.9%至1137亿元。

虽然数据有点惨烈,但总算穿过了最危险的黑障区。而在分析了财报之后,孟晚舟表示,华为最大的财富不在报表上,而是背后的人才储存、思想储存、理论存储、工程存储和方法存储……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对人才,尤其是对顶尖人才的执着和吸纳,才是华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201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遇到了很大困难。也就是在这一年,任正非组织和发起了——“天才少年”计划。简单来说,就是用世界级的难题和世界级的薪酬,吸引全球的“最强大脑”。

今年4月25日,华为官方发布信息称,提供5倍薪酬,面向全球招募在数学、计算机、物理、材料、芯片、智能制造、化学等领域有特别建树,并有志成为技术领军人物的“天才少年”。

5.4青年节前夕,华为又迎来两位天才少年,分别是西安交大电信学部2022届博士毕业生贾鹏和孙飞扬。

时至今日,华为“天才少年团”已经有20余名成员,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和算法领域,但距离最初设想的2020年便招到200-300名的目标相去甚远。

在进入到深水区后的第四年,“大象”既要换节奏,还要换“车轮”,“伯乐”对人才的渴求愈发迫切。然而,顶级的天才少年,依旧难寻。

/ 01 /

“伯乐”常有,“千里马”难寻

4月26日,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年度分析师大会上释放了一个信号:华为不仅要在系统创新上加快脚步,在“有质量地活下去”方面也要加快脚步。

创新和“有质量地活下去”是两条并行线,都需要卓越的人才。

根据2020年华为公开的数据,华为至少拥有包括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还有1.5万人在从事基础研究,以及6万多个产品研发人员。

同时,华为还与全球300多所高校、900多家研究机构和公司有合作,实施了7840个项目,已投资18亿美元,签署了对外付费的研发合作合同达1000多份。

但从目前来看,在无法获得先进器件、先进制程,单点技术领先被锁死的情况下,华为寻找人才,寻找天才少年的脚步必须更快、更紧。

然而,一个既定的现实却是,随着人才竞争加剧,“抢人”的伯乐越来越多,量级也越来越大,从企业到城市,再到国家,微观如阿里的阿里星, 腾讯大咖,美团的北斗,快手的“快star”,均是应届招聘里最高等级的offer,而“千里马”们永远是凤毛麟角。

2019年-2022年,华为招到的“天才少年”逐年减少,2019年9位,2020年6位,2021年4位,2022年到现在只有3位。

尽管人才难得,但华为并不降低标准。

华为,豪赌“天才少年”

图源:华为官网

据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对申请者具有很高的门槛:毕业于QS排行榜或者Us News排行榜排名前30的海外院校,国内的院校起步标准是985和211院校;国际顶刊论文发表数量及引用量丰富者;研究方向有出色及丰富的商业化成果;有知名赛事名次者优先。

此外,少年们还要经历严格的招聘流程,一般为7轮:简历筛选、笔试、初次面试、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

比如2019 年入职的钟钊,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导师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林。2018年,钟钊的一篇Oral入选CVPR(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当年全球仅录用论文70篇,中国入选3篇。

2020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期间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的论文,其中在OSD'2018和MICRO'2018上各自发表了一篇论文,实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相关领域的零突破。

无论如何,在这场最强双选会中,不变的实质是顶尖人才的绝对稀缺性,而华为对应聘者的要求极高,应聘者也要考虑所能提供方向和岗位的契合度,这导致了华为的重金求才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 02 /

重金揽贤,难解人才流失之“痛”

虽然华为一直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并放眼全球,奉上重金招贤纳士,但如何留住这些人,是一个大问题。

华为2021年财报显示,公司约有19.5万名员工,雇员工资、奖金及津贴支出共计1371.4亿元。以此计算,在华为工作,人均年收入可达70.3万元,人均月收入接近6万。

华为,豪赌“天才少年”

图源:华为财报

工资只是一部分。2021年华为还向股东分配股利约614亿元,目前华为员工持股比例67.4%,这意味着有超过13万名员工分“食”了公司的年度分红计划,人均再享47万元。

对于天才少年,华为出手便是百万级。其年薪分为三档:第一档为182万元-201万元;第二档为140.5万元-156.5万元;第三档为89.6万元-100.8万元。

就在刚刚结束的分析师大会上,谈及外界好奇的“5倍薪酬”是什么意思,哪个是基数时,胡厚崑笑言:这就是充满了想象空间的一件事情。

可就是这么优渥的待遇,华为仍然要承受人才流失之“痛”。

2019年初,任正非曾签发一则“公司创新主体的2012实验室及研发体系的博士员工群体为什么流失”的邮件。经过对82名离职博士员工、115名在职博士员工进行深度调研访谈和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公司博士类员工近5年累计平均离职率为21.8%,入职时间越长累计离职率越高,2014年入职的博士经过4年,只有57%留在公司。

特别是离职群体中为数不少的特招博士,在校招时就被定位为公司未来各领域内技术领军人物。

离职原因中,占比最大的是岗位、专业方向与个人规划不匹配,其次为主管技术方向/技术理解能力弱、博士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等。

有人表示:“我研究的专业方向是图像及深度学习,入职后从事偏硬件和落地的岗位”;也有人表示:“学图像的博士转去做知识图谱,完全要重头学起”,“研究方向是系统架构/硬件/嵌入式,入职后从事内存测试算法”……

不过,华为也注意到,制造部的人尽其用、水土匹配做的比较好,博士离职率明显要低于整体水平,2015年至2019年仅为7.7%。

而后,汲取制造部的经验,任正非在公开信中提出了整改意见:博士员工更适合不确定性、需要研究探索的工作;对博士员工采用极简管理和年薪制,三年为限,勇于试错,好让他们潜心攻坚。

就岗位安排不当造成的人才流失问题,华为可以及时发现,并做出针对性调整。

但拉长视线,笼罩在制裁阴影下,各种禁令、各种限制,被迫暂停新芯片研发项目,大幅放缓的手机出货量,华为极限承压的产业链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Bug”。

/ 03 /

基础研究,华为必须要扎的“根”

当下的华为,是一头困兽。想要“有质量地活下去”,最大的可能就是调整创新路径。

维谷之中,华为正在做的是更加注重系统创新,并通过基础研究、软件、架构三个维度来进行突破。

而这必然离不开原创的、第一性的理论做支撑,比如一个新的数理公式,一种新的加密算法,一套新的程序语言。

2020年5月16日,华为回应美国商务部对华为的“技术禁购”: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

文字难掩的既有英雄的自我抚慰,也蕴含了战士的巨大悲情。最底层的则是我们长久以来对“根”技术忽视,导致“根”力量太过薄弱,让对手看尽我们脖子上的“卡点”。

华为要扎根,中国科技圈也要走上一条“寻根之路”。

财报显示,近几年,华为每年在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超过200亿元。

2021年,华为研发人员10.7万人,相较于被列入实体清单的2019年增长11.5%,占总员工数量的比例为54.8%;研发投入142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22.4% ,创出历史新高。相当于每收入5元钱,就要花1块多钱搞研发。

截至2021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4.5万余族(超过11万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2021年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计分牌上,华为排名第二。

以上都是华为“扎根”的举动。

但参考以往的根历史,“扎根”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计算机领域的ARM架构、Linux开源体系、以太坊的ERC系列协议等来说,每一个都代表着一段漫长且艰辛的历程。

于严峻的现实面前,从“扎根”到“生根”,大树多久才能枝繁叶茂?多久才能开花结果?真正考验的则是背后手握锄头,开沟翻土的“天才少年”们。

《三体》一书中,章北海在与亚洲舰队司令的对话中,冷静地说出了未来史学派对战争形势的看法:成吉思汗的骑兵,攻击速度与二十世纪的装甲部队相当;北宋的床弩,射程达一千五百米,与二十世纪的狙击步枪差不多;但这些仍不过是古代的骑兵与弓弩而已,不可能与现代力量抗衡。基础理论决定一切,未来史学派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华为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而抗衡的力量和把舵的“方向盘”,其实掌握在天才少年们手里。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