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乡村振兴被频频提及,核心就是经济振兴。但经济振兴,不能只靠政府,更要靠企业,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才能真正让农民、农村、农业长期受益。企业中,被寄予厚望的是电商企业。甚至,电商成为了新时代的“农具”。
电商助农,有时也会一地鸡毛。在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大大小小的电商,都将触角伸到农村的现在,农产品电商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能不能卖出农产品;二,能不能卖好农产品;三,能不能一直有好产品卖。
“新三农问题”何解?
卖爆是第一步
嵩明县,位于“撒一把种子就能成活”的云南省昆明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4.2℃,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鲜花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整个县花卉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鲜切花年产量达到8.65亿枝,是国内主要的鲜花种植产区之一。
这里的花农也要看天吃饭,2020年1月昆明突降大雪,刘妈妈家里90万枝非洲菊滞销。随着2021年崇明县建成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无数商家加速通过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线上销售。
李彦蓉就是其中之一。她经营了一座85亩的鲜花种植基地,去年,受疫情影响,开始通过电商销售玫瑰、多肉,并首次在拼多多开通了直播间。最终,做到了拼多多鲜花类目在当地的头部,今年情人节前后,仅直播间的日均订单就突破了3000。
2023年,她培育了绣球花等新品,准备在拼多多直播上继续发力,预计三月份日均订单可以超过5000。
同她一样信心满满的嵩明和昆明商家不在少数。经历了天灾人 祸的考验,他们没有被打倒,反倒对今年乃至之后的销售前景持乐观态度。
毕竟,搭上电商“快车”的他们,不一样了。而且,这辆“车”还在提速。
情人节当天,拼多多“农云行动”专项小组来到云南,深入昆明以及晋宁、嵩明等鲜花主产区调研。几天后,昆明本地一批拼多多商家及长期只做供应链的线下商家,跟专项小组一起,筹划2023年如何把当地的蓝莓、苹果枣、沃柑、人参果、鲜花等农特产“卖爆”。
“农云行动”由拼多多于2023年2月宣布启动,计划推动全国100个农产带更快“拼上云端”,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数字化农产带。除云南昆明外,广西南宁、福建霞浦、山东潍坊和寿光等地,也是拼多多首批重点助力数字化的农产带。
近几年,各电商巨头都在将触角伸向农业,打造区域性农产品。此次拼多多的“农云行动”以打造数字化农产带为目标,视角更产业化,对当地农业的影响也更深远。
当然,再深远的计划也要有第一步,通过“农云行动”,拼多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帮助这里诞生一个又一个“新网红”。
李彦蓉们和“农云行动”对拼多多卖爆农产品的信心,来自三方面:1,拼多多覆盖了9亿消费者;2,独特的运营逻辑,让它可以精准匹配供需;3,拼多多计划在“农云行动”上投入大量优势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分为线上线下两方面:线上,大面积推广“多人团”在秒杀、百亿补贴的运用,积极对接农货节、年货节等大流量支持;线下,“农云行动”专项小组每月定期在昆明地区举办两次专场培训,并联合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成熟商家,对新商家采取1对1扶持。
前者让李彦蓉们有更多流量,后者让他们接得住流量。有流量,接得住,才有销量,才有可能“卖爆”成为“新网红”。对于被天灾人 祸折腾得够呛,常常有滞销风险的农产品来说,“卖爆”才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
卖好才能持久
“卖爆”、“新网红”并不是李彦蓉们的终极目标。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内心都有一个乡民致富梦:有的人想的是带动村民一起种,让家乡人都能富起来;有的人想让更多离家的游子能归乡,能在家门口挣钱……
这当然也不是拼多多的终极目标。
产业带的说法,国内一般说的是第二产业,而很少被用在农业身上。与美国大规模种植下所形成的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不同,国内气候和地形复杂,大规模种植很难推广。但在合作社以及电商的推动下,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经济在农业上也可以适用。
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将生产端的“小规模生产”与另一侧分散的需求相连接,形成了“多对多”云拼逻辑,为“农云行动”所推动的农业产业带发展成为可能,进而引导农产区“数实融合”,提升前沿科技在农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能力,提升农业生产和流通效率。
要实现农户/商户和拼多多的终极目标,农产品就要在“卖爆”的基础上卖好。而要能卖好,需要做到三点:一,品质稳定,形成品牌;二,供应链效率高,能赚钱;三,有人才,运营跟得上时代,做得起来品牌。
云南农产品丰富,但普遍规模不大,经营效率不高。对当地进行调研后,拼多多发现,其痛点在于物流成本较高,本地既懂电商又懂农业的复合型年轻新农人严重缺乏,很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半径局限在省内或周边区域。
为了能“卖得好”,拼多多“农云行动”提出了几大主要措施:
1,通过平台持续集中曝光、生鲜农产品品类日及全渠道推广,助力打造100个农特产的区域和全国性品牌,推动农特产的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
2,为农产带商家对接仓储、冷链等专用农货物流体系,提供全链路的农产品上行基础设施服务;
3,在当地涉农、电商部门指导下,举办专场招商培训,对优秀新农人进行小规模针对性辅导,孕育1000个成功典范。
比如嵩明和晋宁的鲜花电商产业,“农云行动”调研后发现,存在电商人才短缺、标准化程度低,商家经营品类较为单一,难以发挥产业的规模效应等问题。
为此,拼多多计划打造“宝峰多肉”区域品牌,探索鲜花电商的品质化道路;联合当地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李彦蓉等头部商家,对当地的绿植、鲜花、水果、农副产品等供应链进行整合,通过人货分离的模式向小商家开放,等等。
品牌打造,供应链整合,新农人培训,是农产品“卖得好”的“三板斧”:做成品牌,才能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认知;做好供应链效率提升,才能提高利润;做好新农人培训,才能将电商运营深入与农产品结合,才更容易树立品牌、提高供应链效率。
其中,新农人是“根”。
农村问题存在一个恶性循环:经济不行,人员外流;人员外流,经济更不行。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只有切断链条,或者让经济起来,或者让人员(尤其是人才)回流。拼多多的选择是两处同时入手,一手抓电商销量提升,一手抓新农人培训。
挥好品牌、供应链、新农人“三板斧”,才能为农产品流通铺好百年路。
科研才有好产品
“我们有信心助力蓝莓成为‘新网红’。”2016年、2017年,云南的雪莲果、人参果等小众水果通过拼多多成为网红水果。2023年,拼多多“农云行动”负责人自信地对云南蓝莓许下承诺。
这里的蓝莓的确有成为网红的资本。2002年以来,云南省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先后从国内外引进88 个蓝莓品种进行栽培研究,不仅个头、口感越来越好,还筛选出适宜早熟、中熟、晚熟产区的优良蓝莓品种13 个,使成熟期也可以错开,一年四季都可以上市销售。
我国农业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从两方面入手:一,要有好产品;二,要能高效流通出去。
长期以来,电商平台都从流通入手,缩减流通环节,提升流通效率,让农产品能直接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但要真正解决农业问题,还需要深扎根,从源头的好产品入手,加快科研与农产生产的结合,提高科研转化,让好产品能更快从研究所到田间地头。
靠着拼水果出圈的拼多多,一直在农业和农产品上打转,曾经靠着“农地云拼”解决了农产品流通问题,如今正扎根向研发。如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所说,拼多多从农产品起家,农业是长期战略之一,将继续通过技术背景对整个农业产业链中不同的环节进行投入。
其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拼多多去年全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5%,金额超百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四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9%,达到24亿元。
就在去年第四季度,拼多多落地了“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的四支队伍以“城市农业如何用更少资源种出更多粮食”为命题展开PK。此前,大赛的主题还有用更低能耗、更短周期种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草莓、番茄和生菜。
今年入围决赛的一支队伍(CyberFarmer团队)就是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AI组的冠军,通过AI种植将草莓产量提高了近一倍。
除了拿出大笔资金赞助农业科研外,拼多多去年以来增大投入,加快农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到爆品的转化。
去年以来,拼多多走进山东烟台、河北张家口、山西汾阳、海南万宁等地,筛选了一批国内农科院及农业高校研发的味道独特、品质过硬的科技农产品。2022年,世壮燕麦片、烟薯25、西大魔芋、晋谷21号小米、普莱赞巧克力等成为重点扶持对象。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农民积累下无数种地的经验,撑起了这个农业大国。但在国家科技实力全球位列前茅,宇航员上天成为常态的现在,像农业这样集市上随机买种子、买农具,科研人员感慨“很孤独,觉得自己的研究离应用好远”,就显得格格不入。
在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需要科研的力量,也需要加快科研转化的力量。
结语
中国互联网,在全球独树一帜。但很多消费者成了互联网的“囚徒”,早上起来用外卖订早餐,上班打车去,浏览一下邮箱、网页,中午吃外卖,下午用办公软件开会,晚上打车回家……
事实上,许多公司也成了互联网的“囚徒”。在国外互联网平台做出ChatGpt的时候,国内的头部互联网公司,有的匆匆忙忙做出类似产品,有的正在向本地生活等早已被耕耘多次的领域进军。
但不是所有互联网平台都越做越轻,拼多多在往中国社会的根里扎。这是它的野心,也是它的本分。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