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及算法,让每个人都有了自我展演的机会,也为人们看到更丰富的大千世界提供了新途径。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与媒体人曹柠对谈,他们对短视频及算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何在技术与人文的共生中找到平衡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陆晔认为,短视频帮助人们拓展了线下生活,每个人的真实表达构成了算法的基础。
“从传统媒体跳槽到自媒体,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叛逃者’”,对谈一开始,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曹柠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这一点我坚决不能同意”,陆晔表示,人类承载新闻的媒介一直在变化,但每一种媒介最终通往的都是信息的交流和人类的相互理解。如今传统媒体的功能式微,在自媒体平台聚集了更多关注社会的年轻力量。新闻人无需对这一转型感到羞耻。
陆晔回溯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在文字、声音、视觉等方面的迭代。“过去我们所有的媒介都是工具化的,没有哪个信息传播媒介像互联网一样,完全嵌入到我们的基础设施里。”她解释,文字伴随人类文明诞生,从文字记者转型做自媒体的羞耻感,可能源于文字印刷文明观念。在短视频算法时代,文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唯一媒介,每个人都可以在新的信息场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谈中,陆晔分享了自己使用短视频平台的经历。在她看来,短视频中汇聚了中国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态,从中可以看到大众媒体上看不到的东西,如一面干活一面唱歌的农民工、摆摊卖菜过程中唱跳的夫妻、用彝族语言分享身边故事的少数民族女性等。她从学术角度解释,当聚光灯不是由机构媒体来照到每一个人群,而是由这些人自我展现的时候,就是所谓的“自我展演(self performance)”。
短视频平台还成为陆晔做学术研究的“田野”。她在调研时发现,短视频APP在中国农村的普及率非常高。她还发现,改革开放后农民工进城从事生产劳动增多,但多是男性。大量女性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留守在家或从事一些报酬较低的工作。但自从有了直播带货之后,许多农村妇女通过直播带货挣到了钱。她们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直播带货,家庭地位也提高了。
与此同时,短视频还丰富了社会层面的情感表达。陆晔表示,学者们在过往的研究里谈论公共生活时,不太把情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在短视频平台上,个体的情感借助算法推荐机制可以被放大,激发讨论、唤起集体共鸣,形成公共领域话题。曹柠也分享了自己被“妈妈的饺子的味道”短视频打动的经历。他认为,短视频唤醒的是真实的情感,最终会从影像回归真实的生活。
短视频及算法快速发展的同时,信息茧房、数字鸿沟等社会新问题愈发受到重视。“算法做了一件好事,它不需要牺牲少量的个体去满足大众,而是可以给所有的人都量身定做”,陆晔表示,短视频时代每天会产生上亿的内容,如果没有算法是无法合理分配给用户的。在她看来,在个人生活领域从来都有茧房,是否读过《红楼梦》并不影响个人生活。但要区分私人兴趣与公共生活的边界,不能在公共生活中认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甚至攻击别人,乃至形成不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
最后,陆晔表示,短视频平台是靠算法驱动的,但每个人的真实表达构成了算法的基础。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理解增加到对算法的政策性的框架和操作性的架构里面去。对于算法恐慌,她认为不必过于放大。“人类社会有可能跟技术的关系不是谁去降服谁,而是延伸出一种新的文明”,她说。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