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军事频道罕见曝光霹雳-15导弹柔性生产线,产线相关设备全部国产化,能够实现24小时无人自动化生产,支撑这种“黑灯工厂”模式的关键正是我国在机器视觉技术上的全面突破。随着“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和“两新”等政策的持续推进,中国机器视觉公司已经进入机器视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同时在终端应用场景中,国产化率持续攀升,并逐渐成长出一批头部大厂和科技新秀。
机器视觉是什么?
机器视觉通俗来说就是用机器替代人眼,对物体进行图像采集、识别、分析与判断,来提供智能化感知与自主判断的技术。根据应用领域和细分技术的不同,机器视觉被划分为工业机器视觉与计算机视觉两大类。
工业机器视觉强调在复杂环境中的高速、稳定、抗干扰性能,注重软硬件一体化部署,应用于车身焊接检测、零部件装配、物流分拣等工业制造场景;而计算机视觉则聚焦于图像识别与算法开发,应用于消费电子、安防、智能驾驶等领域,例如:手机端的人脸识别、AI美颜及图像处理等应用。在大部分的行业文章和报道中,“机器视觉”一般指的便是工业机器视觉。
中国机器视觉产业链
中国机器视觉产业链已形成“上游核心软硬件、中游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下游终端应用场景”三大环节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实现从核心组件国产化到千行百业智能化落地的全链贯通。
上游:技术基石——核心软硬件
产业链上游聚焦于核心硬件与算法软件的研发与制造,涵盖工业相机、镜头、光源、图像采集卡、图像传感器、嵌入式处理芯片等关键器件,以及提供算力与算法支持的工业视觉软件平台。
工业相机领域代表企业包括海康机器人与华睿科技;在镜头与光源细分赛道,长步道、灿锐光学、奥普特、锐视等企业具备显著技术优势;芯片领域则有专注于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的长光辰芯光电。
软件方面分为平台型软件和技术细分型应用软件两类。平台型软件强调通用性和灵活性,具备强大的图像处理、分析与控制能力,支持多种采集设备与视觉任务。海康机器人的 VisionMaster 拥有千余种自主图像处理算子和多种交互式开发工具,广泛应用于定位、测量、识别、检测等场景;汇萃智能的 HCVisionQuick 基于其自研的底层算法库,拥有3000多个AI及机器视觉算法,可实现图像检测、测量、定位、识别、机械手视觉、3D视觉、AI视觉、深度学习、红外视觉等功能。
中游:系统桥梁 —— 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
产业链中游是将上游技术成果进行产品化、系统化转化,主要构建具有行业适应性与稳定性的视觉检测设备与智能集成系统。主要代表企业有提供平板显示、半导体及新能源测试产品和服务的精测电子;具备核心软件研发能力,形成标准视觉检测设备与定制集成服务双线并行的汇萃智能;专注于汽车制造机器视觉设备研发生产的易思维;以及提供高端视觉测量、检测、制程装备的天淮科技等。
下游:应用沃土——千行百业的生产场景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工作的推进,机器视觉产业链下游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也不断拓宽中国机器视觉公司的发展空间。机器视觉已在机器人、汽车、3C电子、半导体、锂电、食品饮料、包装、医疗、家电、注塑、物流等多个垂直行业实现规模化落地。同时,伴随着工业现场对柔性化、无人化、实时化要求的逐步提高,机器视觉正渗透至更多高精尖制造环节,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重要引擎。
机器视觉国产化进程与挑战
目前,国内机器视觉产业的头部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游核心硬件领域,代表性企业包括海康机器人、华睿科技、奥普特等,在视觉软件和系统集成方面仍面临挑战。专家指出,我国工业软件基础仍显薄弱,企业“小而散”问题突出,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性亟待增强。
当前,机器视觉软件的技术短板主要体现在基础算法库积累不足,以及面对海外品牌的后发赶超难度大。对此,国内机器视觉公司采取了不同发展策略,如:汇萃智能坚持布局底层平台型软件,已积累3000多个AI及机器视觉算法并经过十余年工业现场验证;另一些企业则聚焦于3D视觉、AI视觉或特定行业场景,在技术/行业细分领域寻求突破,如:专注汽车制造机器视觉设备研发生产的易思维,日前上交所已受理其科创板IPO申请。
此外,中游整线视觉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仍属稀缺,部分企业正积极突破边界,从单一产品供应向整线集成能力转型。例如,早期以软件代理起家的大恒图像和以自研视觉算法为核心的汇萃智能,业务正在向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领域延伸,推动产业链的纵向融合。
中国机器视觉产业链正从分散走向集成,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化布局,将成为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据预测,全球机器视觉市场2024-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在20%左右,至2029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有望接近400亿美元,而基于机器视觉为核心的检测设备将会有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