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榜YOUNG︱解码生命:生物传感与脑机接口的青年探索之路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07-21

“当大脑的神经信号能被机器‘读懂’,当生物传感技术跨越实验室与生活的边界,人类与科技的对话将迎来怎样的新可能?”7月18日,“科学榜YOUNG”青年Talk show第13期活动在杭州市科技交流馆拉开帷幕。这场以“解码生命 生物传感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探索之路”为主题的活动,邀请到生物传感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青年领军者、强脑科技资深科学家周俊博士,与五十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杭高校学生、创业者及学者深度对话,揭开“大脑与机器对话”的神秘面纱,展现前沿科技从原理探索到产业落地的完整探索链条。

本次活动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承办,杭州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浙江省智能技术标准创新促进会协办。杭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孙雍容,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孟祥胜,浙江省智能技术标准创新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姚信威,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副主任胡周颖出席活动,孙主席为周俊博士颁发活动纪念奖牌。

强脑科技携公司研发产品亮相活动现场,为到场嘉宾搭建了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的桥梁。这些可触摸、可体验的实物展品,让抽象的脑机接口技术变得具象可感,不少嘉宾在体验后围绕“数据传输速度”“适用场景”等细节与技术人员深入交流。

时代背景下的前沿之约:让青年智慧驱动创新

2025年,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历史交汇点,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科教人一体化发展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尤其强调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创新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价值能彰显”的成长生态。在此背景下,杭州市科协主办的“科学榜YOUNG”青年Talk show,已然成为串联前沿科技与青年成长的重要纽带。不同于传统学术论坛,该活动以“青年视角、跨界融合、实践导向”为特色,通过科学家亲述探索历程、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让大众近距离触摸科技前沿,更让青年科研者在榜样故事中汲取前行力量。

本期Talk show聚焦生物传感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这一被视作“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前沿”的赛道,不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更关乎人类对自身生命机制的深层认知。正如主办方所言:“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对话,让更多人看到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在‘从0到1’的突破中,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跨界行者的探索轨迹:从实验室到产业的破局之路

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嘉宾,周俊博士的科研轨迹本身就是一部“跨界创新史”。拥有十余年产品技术研发经验的他,职业生涯始终围绕“生物传感与脑机接口”这一核心,却在不同场景中完成了从“技术研究者”到“产业实践者”的多元蜕变。

早年在荷兰飞利浦、中国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研究院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市场需求如何反推技术创新”。2018年,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团队获评“杭州市青年领军创新创业团队”,这一成果正是这种“问题导向”思维的早期实践体现。

加入强脑科技后,周俊博士的研究进入更前沿的“深水区”。作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浙江省工程中心、浙江省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他带领团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主导的5项产品成功上市,让实验室的原理验证转化为可触摸的科技产品;参与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基础研究领域夯实理论根基;发表的近20篇论文与15项发明专利,则成为技术突破的“硬凭证”。

“当创新创业成为大势所趋,对于普通的科研人员来说正是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机会接触不一样的世界。”周博士在分享中提到,不少曾任职于大厂的科研工作者,虽已推动多项研究成果成功落地,却始终未能真正主导一款产品“从0到1”的全链条打造。“这种对深度参与创新、实现价值创造的渴望,促使科研工作者更早布局,期待在实践中完成从技术研究者到创新引领者的跨越。这需要尽早进行战略部署,让我们可以真正做一些事,这也是我加入强脑科技的契机。”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探索,早已超越了个人研究竞争力的范畴——它既是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创新链条的关键枢纽,更是让科技创新真正扎根产业土壤、回应社会需求的核心路径,最终将成为驱动行业突破发展瓶颈、迈向更高价值维度的内生动力。

直面现实的深度对话: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的平衡之道

活动的互动环节成为思想碰撞的“磁场”。从技术瓶颈到伦理规范,从产学研融合到青年成长,现场提问直击前沿领域的现实挑战,而周俊博士的回答则展现了科学家的理性与实践者的温度。

针对孙主席提出的六小龙企业协同发展及家庭机器人领域突破方向等问题,周博士回应,公司正与宇树科技、云深处等企业建立深度业务协同机制,通过资源互补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在家庭机器人领域,团队正从技术优化与供应链升级双轨发力,破解感知能力不足、情感互动薄弱等现存瓶颈。面对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陪伴需求,情感温暖型机器人的研发需突破三大核心课题:家庭复杂环境的精准识别、陪伴动作的标准化输出,以及稳定服务能力的技术支撑。对此,研发团队规划通过“人形机器人形态+虚拟数字人技术+语音交互+指标反馈”的融合路径构建情感陪伴体系,现阶段已通过虚拟数字人及语音技术实现基础情感交流,未来在重点研发计划的孵化支持下,更完善的情感陪伴功能将在不远的将来落地。

数据隐私与伦理规范,是生物传感技术绕不开的话题。有观众提出“脑机数据的运用是否会改变人类社会对于隐私数据的定义,如何在利用生物数据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周俊博士建议建立“数据的分级管理”,明确说明数据的处理方式,如脑电数据的采集需要用户签署知情同意书,说明用途等。技术层面则采用隐私计算技术,制度层面完善数据分级分类标准,认知层面强化科研者的伦理意识。

对于“高校基础研究到企业产业化落地的壁垒”,周俊博士的观察尤为深刻。“在科技创新领域,科学家们始终在探索未知的边界,将一个个科学谜题转化为已知成果。而从产业转化视角来看,这些科研成果的终极目标,是落地成为真正惠及普罗大众的产品。”以助眠领域为例,强脑科技与喜临门携手研发的智能床垫等入睡辅助产品,便是技术落地民生的生动实践。这些技术源于高校实验室的积累,企业则在此基础上聚焦可快速转化的路径,依托成熟的产业链体系支撑产品实现初代落地。“对于企业而言,一款实验室技术能否成功蜕变为市场产品,关键在于其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与有效性,同时需兼顾商业化可行性,过于复杂的技术往往会推高成本,难以匹配大众消费能力。”在与高校的合作中,很多企业已形成成熟模式:通过定向拨付经费与预算,支持高校完成从技术到半成品的转化;同时联合申报课题,将研究层面的技术基底与项目产业化需求紧密串联,构建起从科研到市场的全链条协同体系。

薪火相传的科学力量:以青春之名探索未知

这场持续近3小时的活动,最终在“科学青力量,YOUNG帆正启航”的合影呐喊中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不仅是关于生物传感与脑机接口的知识干货,更是一种“解码未知、勇毅前行”的科学精神。正如“科学榜YOUNG”活动创办初衷所言:“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战场,而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站在认知生命、赋能生活的前沿,他们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书写科技改变未来的新篇章。”

活动结束后,浙医二院、机电学会等相关单位的科技工作者代表与周博士在“火花角”就生物传感与脑际接口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展开进一步探讨。讨论中,大家围绕多项技术的落地细节交换了意见,这些立足实际需求的探讨,让前沿科技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更加紧密,也让“科学榜YOUNG”搭建的交流平台真正成为孕育产学研合作契机、催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纽带。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