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陈光标没为家乡做过好事?这份实打实的 “成绩单” 必须亮出来!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08-01

陈光标与刘强东,都是宿迁大地上走出去的优秀儿女,更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他们始终心系桑梓,用各自的方式为故土发展添砖加瓦。陈光标对家乡的贡献,尤其在西南岗地区,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多次为宿迁的招商引资奔走操劳、出资出力,用实际行动推动家乡经济发展,还在许多具体事务上倾注了心血。刘强东同样有过暖心善举,两次登上热搜:一次是带着家人为老家的老年人发放慰问金,另一次是为乡亲们送去年货,他在招商引资方面也为宿迁贡献了力量。

最让人痛心的是,有些家乡人不仅不说家乡人的好,还抱着 “笑人穷、恨人富” 的心态歪曲事实。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网友,我必须站在公正的角度发声:我们理应好好梳理陈光标为泗洪人做过的那些好事,不能因为他高调的慈善风格,就抹杀他为家乡付出的一切。这样做,只会寒了那些行善者的心,就像如今 “老人跌倒没人敢扶” 的现象一样,长此以往,只会让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每一份善意都值得被尊重,每一次为家乡的付出都不该被遗忘。陈光标用他的行动诠释了对故土的热爱,这样的善举,理应被铭记和传颂。

不过,若论及对泗洪的贡献,陈光标多年来的付出值得被深深铭记。1995 年,当陈光标一年赚到 60 万元时,毫不犹豫地拿出 28 万元为老家修路。要知道,那时候南京河西的房价大约 1800 元 / 平米,28 万元差不多能在那里买下两套 80 平米左右的房子,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这份对家乡的赤诚与慷慨,足以见证他的一片真心。

那一年我 14 岁,正在上初中,老家就在龙界曹那一片。那时候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我压根不知道泗洪有个陈光标,也不知道他已经为老家铺上了石子路。

那时我上学走的全是泥泞土路,每天还要带着妹妹一起去镇上上学。从村里到镇上大约 4 公里,差不多就是陈光标修的那条路的长度。每逢下雨天,土路就变得特别难走,泥泞不堪,我们常常得扛着自行车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现在想起来,那种艰难还清晰地印在脑海里。我常常想,如果我们村也能出一个像陈光标这样的人,修一条好走的路,那下雨天上学,我们就不用遭这份罪了。

后来才知道,2003 年,陈光标又拿出近 200 万,把当年那条路拓宽,修成了水泥路。要知道,2003 年泗洪的房价大概 600 元 / 平米,一套 100 平米的房子也就 6 万左右,当时的 200 万,在泗洪差不多能买下 33 套这样的房子。要是按现在 50 万一套的行情算,那差不多就值 1500 万左右了。

我常常忍不住想,为啥我们村就出不了一个陈光标呢?要是能有这样一个人,给我们修一条路,那下雨天上学,我们就再也不用扛着自行车艰难前行了。这份对便利出行的渴望,背后藏着的是对那种反哺家乡的善意的深深向往。

走上阳光大道 迈向幸福之路

原省委副书记顾浩(中间)、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长周珉(左二)、省文联主席,在98年陈光标出资修的阳光路合影

县政府颁发的证书

2006 年,为了让江苏省政府更多关注泗洪西南岗的发展,陈光标曾亲自向梁保华省长反映老家西南岗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恳请省政府推动省直各机关单位多到西南岗调研考察,为当地发展给予更多扶持。

要知道,七位副省级干部齐聚一地本就不易,而他们能共同出现在西南岗,这背后陈光标定然倾注了极大心血。这不仅是西南岗历史上的首次,迄今为止也未有过第二次。

2013 年,江苏省委书记将目光投向西南岗的扶贫工作,亲自踏上这片土地调研考察。这一幕,不禁让人回溯往昔 —— 七年前陈光标为家乡发展奔走呼号,推动省直机关单位深入西南岗了解实情的努力,是否早已为这份关注埋下伏笔?

从当年撬动省级资源聚焦乡土,到多年后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调研扶贫,时间的脉络里似乎藏着一份因果的回响。陈光标当年以赤子之心为家乡 “破冰”的举动,或许正是为西南岗的发展历程中,悄然铺就了一条通往更高层级关注的道路。这份跨越数年的呼应,恰似一滴水珠落入湖面,当年的涟漪虽渐平息,却在岁月深处激荡出更深远的影响。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小丫的到来,无疑是对西南岗的一次有力宣传。当年王小丫的出场费想必不是小数目,这笔费用最终由谁承担?想必正是陈光标自掏腰包。至于具体数额,可想而知定然不菲。他这般投入,不为别的,只为家乡能有更好的发展。

陈光标还曾拿出几百万修建农贸市场,并且将市场的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全都移交给了政府。这在泗洪的乡镇里,说不定是第一个像样的农贸市场呢。

要知道,以前大家买卖东西都在马路上,不仅容易造成堵车,影响交通,夏天的时候,摊主和顾客都得在太阳底下暴晒,热得喘不过气;到了冬天,凛冽的西北风刮过来,就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那种滋味别提多难受了。而这个农贸市场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舒适、规范的交易场所。

可也正因为这个农贸市场的修建,影响到了老市场门面房的生意,陈光标这下可算是得罪了那些既得利益者。于是,就有一部分人,要么在背后说些风言风语,要么就刻意抹黑陈家。

但大家想想,陈光标自己掏钱建的农贸市场,却把产权和运营管理权都交给了政府,一心一意为家乡百姓谋福利,毫无私心。我作为一个泗洪人,实在想不通,如果这样的善举我们还要说三道四、横加指责,那真的会伤透那些做好事的人的心啊。

如果做好事最终落得这样的下场,那以后还有谁愿意站出来做好事呢?难道我们还能指望那些只会说三道四的人去为家乡做贡献吗?所以,对于陈光标这样的善举,我们理应心怀感激,而不是恶意诋毁,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愿意为家乡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陈光标还曾拿出几百万,为村里建了全泗洪最好的老年活动中心,并且将产权完完全全捐给了村里。他唯一的要求,不过是留三百平方左右的房子给父母住,让自己偶尔回家时能有个落脚点。

大家不妨想想,现在谁在城里还没有房子呢?陈光标一年又能回几次老家?可就是这样一个合情合理的小要求,却被一些人拿来做文章。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老年活动中心每年几十万的维护人工费,全都是陈光标在支付。

陈光标为家乡做的这一切,明明是实打实的好事,是对家乡老人的关怀,是对故土的眷恋,却要被如此曲解,实在让人寒心。那些造谣者的险恶用心,不该蒙蔽更多善良的人。我们该看清楚真相,珍惜这份善意,而不是让做好事的人受委屈。

老年活动中心占地30亩,土地手续齐全

产权证明

产权移交

老年活动中心的日常管理运营,其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能降低成本,减轻集体负担,村里在 2020 年的时候,又把老年活动中心的运营管理权转交给了陈家。

自那以后,老年活动中心的水电费、运营管理人员的工资,全都是由陈家来承担,一年算下来,差不多要 20 多万。这也就意味着,村里每年能节省下 20 多万元的集体开支。

要知道,对于村里来说,这 20 多万可不是个小数目,能用到很多更需要的地方去。而陈家二话不说,主动扛起了这份责任,让老年活动中心能继续好好运转,让老人们有个舒心的去处,这份担当和付出,实在难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家乡的公益事业,这样的善举,值得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泗洪人走亲戚一般不会空手

在咱们泗洪,有个老理儿:走亲戚串门,从来不会空着两手,总得多多少少带点东西,图的就是份人情味儿,显的是份心意。

陈光标回泗洪,也像回娘家一样,从来不会让家乡人觉得冷清。2005 年 6 月他来泗洪时,又带来了 50 台电脑和一辆东方之子警车。在那个时候,电脑和警车都算得上是稀罕物,价格可不便宜。我还记得,那会儿我的工资一个月才 960 块,单位里都还没配上电脑呢。

想想看,50 台电脑在当时能解决多少事儿?或许能让学校的孩子们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或许能让基层办公效率提上一大截。而那辆警车,也能为家乡的治安添一份力。陈光标这哪是简单地回趟家,分明是把对家乡的牵挂和支持,实实在在地装在了带来的每一样东西里。

这份不空手的情谊,和咱们泗洪人走亲戚的讲究一脉相承,都是把家乡放在心上,把乡亲当亲人。这样的心意,值得被好好记在心里。

给天岗湖派出所先后捐了三辆车

二十多年前,地方财政普遍紧张,基层派出所的经费自然也不宽裕,车辆配备更是捉襟见肘,常常不够用。那时候的社会治安,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好,邻里纠纷、治安案件时有发生,派出所出警办案全靠那几辆老旧的车子,有时候遇上紧急情况,车辆调度不过来,难免会耽误事儿。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光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先后给天岗湖派出所捐了三辆车。这三辆车,在当时可不是普通的物件,对于警力紧张、车辆匮乏的基层派出所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有了这些车,民警出警能更快到达现场,处理起案件来也更有效率,乡亲们的安全感也跟着多了几分。

要知道,在那个物资和资金都不充裕的年代,能主动为基层派出所捐赠车辆,这份对家乡治安的关注和支持,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陈光标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守护家乡的平安尽了一份力,这样的善举,值得咱们泗洪人好好念叨念叨。

陈光标向来深知信息的重要性,尤其在那个电脑还十分稀缺的年代,他清楚地看到农村孩子在信息化学习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的差距。城市里的孩子或许早已能在电脑前探索广阔的知识世界,而农村的孩子却连电脑的模样都难得一见,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让他心里始终记挂着。

于是,他主动为家乡的多所学校累计捐赠了 300 多台电脑。这 300 多台电脑,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每一台都承载着他对农村孩子的殷切期望。有了这些电脑,农村的孩子们终于能亲手触摸到那个曾经遥远的信息世界,通过屏幕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了解到课本之外的知识,在信息化学习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要知道,在那个很多地方连办公都难配齐电脑的年代,能为学校一次性捐赠这么多电脑,绝非易事。这背后是陈光标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他希望农村孩子能拥有平等学习机会的真诚心愿。他用这样的方式,为农村孩子架起了一座通向信息时代的桥梁,让他们不至于在信息化浪潮中落后太多。这样的善举,对于推动家乡教育发展、助力孩子们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值得每一个泗洪人铭记。

陈光标对家乡的牵挂,尤其对自己的母校,更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2012 年,他特意回到母校天岗湖中学看看,了解学校的近况。当看到学校在日常运转中可能面临的交通不便等问题时,他当即决定给母校捐赠一辆商务车。

这辆商务车,对于天岗湖中学来说,可不是一辆普通的交通工具。它或许能方便学校老师外出教研学习,让老师们能更及时地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或许能在学校有紧急事务时,提供更快捷的出行保障,比如接送突发疾病的学生、运送教学物资等。

要知道,对于一所乡镇中学而言,这样的捐赠无疑是雪中送炭。陈光标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母校培育之恩的回馈,也彰显着他始终心系母校发展的深情。这份心意,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母校的每一个角落,也让在校的师生们感受到了来自校友的关怀与力量。这样的善举,同样值得被母校师生和家乡人民深深铭记。

泗洪政府对陈光标为西南岗做那么多善事的肯定

为助力家乡宿迁的招商引资工作,陈光标早在 2006 年便积极奔走,特意邀请到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孟莅临宿迁,为家乡的招商活动站台助力。

2006年这次活动期间,陈光标为宿迁捐赠了7部公务车

还捐了800台电脑和200万现金 

纵观陈光标为家乡泗洪所做的一切,桩桩件件都是刻在土地上的实绩,是流淌在乡亲记忆里的温暖。从 1995 年拿出 28 万巨款为老家修路,让泥泞土路变成石子路,到 2003 年再投 200 万拓宽为水泥路,他用脚步丈量着家乡的出行难题,用真金白银铺就了便利之路 —— 要知道,当年的 28 万够在南京河西买两套房子,200 万更是能在泗洪购置 33 套房,这份魄力与赤诚,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乡土情怀。

他的善举远不止于此:自掏腰包修建农贸市场,无偿移交政府,让乡亲们告别马路交易的风霜雨雪,却因此得罪既得利益者;建起全泗洪最好的老年活动中心,捐出产权,还每年承担 20 多万维护费,只为让家乡老人有个舒心去处;2005 年带来 50 台电脑和警车,给天岗湖派出所捐了三辆车,为 300 多所学校送电脑,甚至给母校捐商务车,一点点填补着家乡在资源上的缺口。

在推动发展上,他更是倾尽心力。2006 年力邀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孟为宿迁招商站台,同期捐赠 7 部公务车、800 台电脑和 200 万现金;他亲自向省长反映西南岗发展困境,推动七位副省级干部齐聚调研,为这片土地撬动省级资源,多年后省委书记的扶贫调研,或许正是这份努力的深远回响;甚至自掏腰包请王小丫宣传西南岗,只为让家乡被更多人看见。

同为宿迁走出的优秀儿女,陈光标与刘强东都以各自方式反哺故土,但陈光标对家乡的付出,尤其在西南岗,堪称浓墨重彩。可令人痛心的是,这般实打实的奉献,却遭遇部分家乡人的抹黑与歪曲,被 “笑人穷、恨人富” 的心态裹挟,被键盘侠的恶意舆论带偏。

但事实不会说谎:那些路还在方便着出行,那些电脑还在点亮孩子的眼睛,那些场所还在温暖着乡亲,那份推动发展的魄力还在影响着家乡。陈光标用行动证明,他对故土的爱从不是空谈,而是跨越数十年的坚守与付出。

每一份善意都该被尊重,每一次付出都不该被遗忘。我们理应铭记陈光标为泗洪做的这一切,不因他高调的风格就抹杀功绩。否则,寒的是行善者的心,凉的是整个社会的善意,最终只会让 “做好事难” 的困境愈发沉重。唯有珍惜这份赤诚,才能让更多人愿意为家乡添砖加瓦,让故土的明天更温暖。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