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程维开始悲情营销,吃瓜群众还会愤怒吗?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8-09-07

乐清事件的发生彻底打醒了沉睡的滴滴,在舆论一遍又一遍的发酵下,滴滴的程维终于坐立不安,开始上演自己的悲情营销。

近日,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和地方部门及有关专家,开始对全国主要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开展安全专项检查。9月5日上午,检查组首先来到滴滴公司,开始进行入驻式检查。滴滴表示将积极配合检查。

很显然,滴滴这次成了相关部门作为网约车的首要检查对象,不管是从网约车的市场份额和事件导火索,滴滴都是这次大检查最合适的承担对象,尽管这不是滴滴单方面的错,但从民众最潜意识直观的思维辨别上来看,滴滴毫无疑问的成了最无可辩驳的承担者。

虽然程维认为,滴滴在发展过程中,好胜心盖过了初心,狂奔的发展模式早已种下隐患。不过他并不觉得滴滴是一家赚钱高于一切的企业。昨日,36氪独家披露了滴滴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的亏损情况,在这封内部信件中,程维也承认,“6年来我们还没有实现过盈利。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我们出行业务对应GMV的平均Take Rate约为16%,绝大部分返还给了司机和乘客,公司整体对应GMV的毛利率只有1.6%”。

程维透露,接下来滴滴会all in安全,并升级成立安全指挥部,由他自己出任组长,柳青任副组长。安全事务部加强对全局安全体系的专业化建设和监督,全力推动警企联动合作。

其实,在我看来,滴滴作为一家一直致力于网约车行业的引领者,其背后存在的问题不是不知道,但其背后的资本及主导者却为了创造虚幻的估值、流量而迷失本性在程维和柳青的道歉信中,也承认了其对规模与速度的追求而导致了对安全的忽视。

以较早的网约车市场红来看,就是禁止外地户籍与外地号牌车辆从事网约车业务。虽然主管部门对滴滴进行了约谈,但滴滴针对性的做了调整以后并没有彻底按照规定执行,其快车、顺风车业务板块中,外地号牌与车辆不在少数。

而此次乐清事件爆料出的客户责任,滴滴竟然一直把客户部分给第三方负责,这显然是对用户安全埋下的一个最直接隐患,同时其在产品设计时曾经主打社交概念,这就更加加重了陌生人之间对于用户危险系数的增加,有不少开快车的司机就直接称顺风车为“打炮车”,可见其在业界的口碑有多低俗。

不过,作为一个经常跑外的媒体人而言,打车已经成为常态,尽管滴滴出现的一些恶性事件,但从滴滴的发展模式上看,其给用户带来的价值还是利大于弊的,试想一下,如果在住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出租车会经常出没吗、如果大下雨的你会站立在雨中干等出租车吗等等,这些出行场景我想我们都会遇到,但自从有了滴滴等网约车以后,这些问题可以说都解决了,我们不仅可以享受更加舒适的乘坐环境,而且不必经历风吹日晒。

当然,服务在好依然不难抵消生命的代价,不过,这种生命安全的代价显然不仅仅是网约车行业独有,在程维看来,尽管有人质疑互联网出行的安全性,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远低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发案率,看到了100%的破案率。从出租车打车软件起步,我们陆续上线了大数据风险预判模型、人脸识别、一键报警、紧急联系人、号码保护、行程分享、行程录音、线上线下司机培训等安全功能和保障措施。每天,有2700万次司乘通话得到号码保护;有超过40万人分享行程,给亲友报平安。每天,客服同学们处理210万次咨询和投诉的进线中,包括1万多次紧急求助;每天,准入审核平台将4万多不合格的申请挡在门槛之外。2017年,平台事故发生率降低了21%,后座安全带使用率从2.5%提升到10%。大家过去所做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

而之所以出租车没有惹出众怒,只是因为出租这个标签太大众化,很难形成品牌针对性,加上出租车这个行业聚焦了所有品牌的统称,很难和同行业在舆论上产生敌对势力,但滴滴就不同了,因为在众多网约车中,滴滴的市场份额明显具有优势,而从服务模式上看,如果滴滴倒了,其他网约车平台会毫不犹豫的开启涡轮增压抢夺模式,一旦形成一定规模,其滴滴式隐患可能还会存在,因为对于人性的把控,不单单是技术单方面的原因,需要从企业文化、策略、监管等多方面的因素去执行,以现阶段的滴滴来看,显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请那些曾经更风的吃瓜群众压一压你们心中的悲愤交加,给我们未来健康的出行环境一丝发芽生机。

相关文章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