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韩寒事件”的微博营销启示

来源:IT茶馆社区 时间:2012-02-11

春节前到现在一直关注此事件,关注原因更多是其对“诚信”、“独立思考避免盲目崇拜”的推动价值。作为一个微博营销从业人员,其实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微博营销方面的启事。比如通过这类事件,可以典型体现微博上声音的传递充满着噪音和无序,充满着断裂和误导,而这将给传递一个品牌的声音带来不少的麻烦。

先站在个人视角,概要回顾一下事件:

1、IT名人麦田发表了一篇题为《人造韩寒 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的质疑,统计了9篇韩寒的文章,均是在赛车期间所写,认为在高度紧张的赛事期间不可能有时间写出这些文章因此推断有人代笔;

2、此文一出引起千层浪,气急之下的韩寒血性回了一篇《小破文章一篇》,并打出了“2000万悬赏找出代笔人”的旗号;

3、方舟子本对韩寒不感冒,但看不惯韩寒面对质疑时不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反而上纲上线的又赌赏金又赌女儿,接连微博调侃,发出“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更让人觉得悬赏没诚意”等言论;

4、韩寒发表《正常文章一篇》,反驳代笔,且用了诸多人身攻击性语言,例如拿方舟子“秃顶”说事;

5、麦田看到“宝鸡王帆”的文章,证明了赛车期间因为各种原因有时间写文章,自感证据不成立而发表道歉信《致韩寒韩仁均李其纲等人道歉信》;

6、一方面韩寒的侮辱性语言刺激了方舟子,一方面方舟子发现不少代笔的蛛丝马迹,发表《答韩寒《正常文章一篇》》。自此接过了麦田质疑韩寒的大旗,开始了系列的代笔质疑论证。

7、双方你来我往,接连发表了十来篇文章唇枪舌剑,主要围绕着韩寒的成名作《求医》、《书店》、《三重门》是否为韩寒本人所写。例如《求医》,方舟子论证文章所提到的内容不是韩寒所声称的90年代上海医院的情景,而是70年代的医院情景,故而推断是文革经历的人代笔。

8、最终韩寒通过法院起诉方舟子侵犯名誉,且留下一篇《二月零三日》声明离开闹战。

9、方舟子并不理会起诉,持续发文论证和质疑。

如果连续观察论战,会发现这么两个特点:

1、微博上免不了断章取义,当事人免不了反复解释

看下面这个例子:

微博里名叫@图书馆的世界 的网友怀疑当时韩寒的成名作《杯中窥人》是事先写好,然后带到考场。方舟子鉴于很多句子不连贯,认为是在事先背了文章,现场默写的。见图一。

 

方舟子在另一段微博里又提到“没人能预先知道考题”,故而网友@如果是风 就很纳闷了,昨天还说是默写的说明肯定有人预先知道考题,怎么这会儿就又说没人预先知道考题呢?见图二。

 

其实这个问题要看了完整的事件阐述才会明白。按照正常的复赛流程,复赛题目是当天评委讨论的,所以不会有人提前知道题目。但是韩寒是在正常复赛流程后特例享受一个人的单独复试,而且题目是李其纲一个人给韩寒出的,所以就有了提前漏题和默写的可能性。因此方舟子说韩寒复试默写指的是韩寒特例参加的单人复试可能是背好后默写的,说没人预先知道考题指的是正常的复试时没人知道考题的。

因为微博有140字限制,很多时候只能简化的传递信息,难免有表述不完整的时候。加上网民有两个很大的特点:一是懒,不愿花体力主动结合上下文以准确把握作者的语义;而是偏食,符合自己预设观点的内容就会无脑传播而不考虑内容的真实与否。因此微博里经常出现断章取义,捞着半截话就穷批猛斗的现象。

2、微博看当事人最新动向,博客看当事人完整论述

拿方舟子的这会儿的微博为例(2月5日的微博),内容十分丰富:一会儿在说钱钟书的手写稿,一会儿在说两条伪造微博的最新处理情况,一会儿在讽刺韩寒连马恩全集都看过,一会儿在讲成都商报透露的韩寒起诉过程……每条微博很“轻”,理解起来都不难,但是关联性并不强,并不能理解到底在用哪些核心的论证来质疑韩寒的代笔问题。最终还是得通过他的十多篇博客,完整的理清论证的来龙去脉。

 

上述两个特点对微博营销带来什么启示呢?

在微博上声音的传递充满着噪音和无序,充满着断裂和误导的。当要传递一个品牌时,将对品牌形象的统一性产生不少的困扰,因为品牌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可能被人任意的撕裂传播,任意的加上自己的倾向性观点。有的时候,并不怪用户辨别能力不够不能准确理解品牌的声音,而只能怪萦绕在用户耳边的声音太多太嘈杂,让其无法分别真假。虽无法改变现状,但还是有不少方法降低这样的困扰。比如用好博客,在嘈杂的微博里传递有深度和响度的声音就是个好方式!谁说的博客营销过时了?只是在微博时代,博客换了一种用法而已。(IT茶馆社区/李军)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