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一个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9-02-20

文 |木宇

来源 |螳螂财经(原 潇湘财经)

韩寒,其实是一名出色的产品经理。

《飞驰人生》不出意料在春节档大卖,而韩寒前两部导演作品《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也均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加之今年1月份阿里战略投资亭东影业,可以说,韩寒真正从“文化现象”走向了“商业现象”。

在曾经的时代语境中,韩寒是“叛逆不羁”的辍学少年,在新的话语体系下,韩寒又化为“世故老成”的中年男人。时代变了,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也变了,站在互联网大潮下再去看待韩寒影响力的持久,我们会发现“作家”“赛车手”“导演”“老板”这些标签都过于单薄而不足以诠释,难道将其跨界的成功简单粗暴地归结于命运的神奇,使其在每个阶段都稳准狠地踩中了时代的节点吗?

韩寒一定是做对了什么,如果非要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毫无疑问,他是一名出色的产品经理,也就是互联网老板们最爱自称的名词,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韩寒身上恰好拥有优秀产品经理的特质。

对痛点的敏感——韩寒知道人们想要什么

“倘若提起历史上的同道中人,韩寒的精神世界可能远远不如,但就现时的影响而言,他却比先贤们强大千万倍。韩寒就像鲍勃.迪伦一样把良知送得更远。”这是09年李海鹏在南方周末的特稿中对韩寒的评价。

从出书到写博客,再到创办“一个”app和如今的拍摄电影,韩寒的影响力贯穿了几个时代,这其实并非他的才华有多么逆天,关键还在于他在每个阶段都抓住了时代的痛点和受众的需求。

韩寒出道正逢《萌芽》杂志兴起,80后先锋文化正当道,年轻的人们需要新的话语体系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冲破旧世界的桎梏,文学成为最好的武器。韩寒的“叛逆”击中了整个80后群体的内心呐喊,还引发了教育系统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的大讨论。

到了博客时代,传统媒体的声势开始衰弱,“公知”开始流行,韩寒的针砭时弊和嬉笑怒骂,满足了人们对主流媒体外的评论观点需求,他不是最深刻的,也不是最理性的,但他是最有趣的,也是最受欢迎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真正兴起,韩寒及时推出“一个”app,从设计到内容结构,都是苹果的“极简”风格,也曾风靡一时。

电影产业爆发,韩寒以《后会无期》试水,公路类型片结合韩式幽默,尤其是让人念念不忘的“金句系列”切中了当下年轻人的内心,依旧俘获了一大批文艺青年的喜爱。

韩寒对于人们痛点的把握,一方面是阶段性的,他对于时代的风向标极其敏感,知道当下的人们需要什么;一方面是贯穿性的,成长、自由、爱情和梦想是永恒的话题。前者是变量,后者是矢量,捕捉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控二者之间的尺度感,如何以巧妙的形式去满足需求。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不能仅依赖于数据分析进行决策,还需要数据之外的把控和架构能力,这要建立在对人性的熟稔和心理的洞悉基础之上。“他的机智,幽默,用简单的逻辑揭橥事实的荒诞的能力,对读者心理的熟稔,都相当耀目,至今仍被知识阶层低估着。”韩寒不仅能抓痛点,更知道如何带节奏。

资源整合是关键——电影是创作更是管理

想拍电影的名人多了,为什么韩寒不仅能拍出合格的作品并取得不错的票房,还能把影视公司做地蒸蒸日上?

在近期的《晓说》中,高晓松和韩寒聊到电影,直言觉得导演最关键的能力并不在创作,而在管理。大众往往将一部电影的成功归结于导演的创作能力,但本质上导演所做的还是资源配置和调度的工作,优秀的导演一定也是是优秀的管理者。

近年来内容人主导的影视公司逐渐站到了台前,甚至有颠覆传统资本巨头的趋势。当我们观察其中最为闪耀的,无论是推出《战狼2》的登峰国际,《我不是药神》背后的坏猴子和真乐道,《流浪地球》出品方郭帆文化,分别都是吴京、宁浩、徐峥和郭帆等导演旗下的公司,这必然和导演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分不开关系。

说出“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这句话的韩寒并不像他曾经呈现出的那样“遗世独立”,《后会无期》能够孵化出来,少不了韩寒老东家果麦文化的支持,不仅自己给钱,还拉来了博纳影业的于东,这让韩寒在起步时便不缺乏资金和专业的指导。

《后会无期》上映的第二年,韩寒及时推出了亭东影业,开始正式主导个人影视产业的发展,当韩寒在《晓说》中说出一定要帮投资人赚钱时,你其实就看得出来他一定不像某些艺术家那样只执着于个人表达。从16年到19年,亭东影业历经三次融资,包括阿里的战略投资,最终超过20亿的估值,仅仅韩寒的IP还不足以那么值钱。

“韩寒一个很好的作家,也是一个赛车手,然后也开了很好的餐厅,但是我们都没有投,我们投的是他的亭东影业,我看中的是他作为导演的能力,是切入到电影产业当中整合上下游资源的能力。”头头是道基金的创始人曹国熊的解释道出了关键,韩寒的核心能力,还在于“整合上下游资源”。

张小龙作为产品经理无冕之王,不仅在于微信的商业化成功,还在于其始终如一的价值传递。无底线地迎合市场,最终输掉的是更为长远的品牌价值。

从韩寒呈现的三部作品来看,其实并没有过度迎合市场,从始至终都贯彻着浓厚的个人风格,亭东影业在投资其它影片中也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并没有一味追逐潮流,也投了像《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样个人风格强烈的艺术电影。也就是说,韩寒在个人价值诉求和商业目的之间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纵观国内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也未必有这样的能力。

产品经理不同于创作者,无法独立完成项目,必须依赖于团队建设,亭东影业在公司化上的运营,也不仅仅依赖于韩寒的个人IP流量,2016年7月,李海鹏加入韩寒的上海亭东文化,担任首席内容官,李海鹏的到来无疑是一大助力,并且他还带来了一手组建的整个时尚先生的特稿团队。

韩寒说自己不喜欢社交,但这并不意味他不会社交,在纷繁复杂的娱乐圈,没有足够的情商和斡旋能力,别说做公司了,拍电影都困难,亭东影业所展示出来的游刃有余,和其“产品经理”韩寒的资源整合能力自然是分不开的。

如何高效推进项目进度——3个月就让电影上映

作为亚洲顶级拉力赛车手的韩寒,在推进电影进度上也是无比的快。

《乘风破浪》的票房大热和春季档的踩点不无关系,而它的制作过程,正是一个项目根据截止日期倒推计划的典范,就最终电影的完成度和推进效率而言,离不开韩寒这位出色产品经理的项目推进能力。

一般剧组开机都会挑个黄道吉日,而韩寒看重的是效率和时间,一方面源于其非科班出身,一方面也源于韩寒一贯以来的打破常规思路。当然,剧组人员的说法是,“韩寒导演是干什么的?赛车手啊,他们赛车手,不就是喜欢比别人快吗……”《乘风破浪》剧组从9月28日开机到12月12日杀青,总共花了不到3个月时间,而且这个时间还比原计划推迟了3天。

韩寒在拍摄时采取边拍摄边做后期的方式,在剪辑、声音、特效、调色上通过团队协调和技术手段,极大地缩减了制作周期,拍摄的外景地选在上海、浙江,也为剧组省掉了许多转场的时间。“我们有点不惜成本,所有能省时间的最快的技术和人力都去花钱。”执行制片白玉侠的话,但电影这种复杂庞大的工业项目,仅仅全靠花钱就能换来时间吗?没有高效的团队协作,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剧组成员称之为“魔鬼流程控制”的主导人正是韩寒。

某种意义上来讲,韩寒是用互联网行业的流程推进效率来完成电影制作,在保证项目进度的前提下也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影视公司的主要产品便是电影,而韩寒作为老板兼导演,不啻是一名出色的产品经理。

近两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越来越呈现出“内容为王”的趋势,一大批优秀的内容人也在组建团队自主创业,让内容的主导权从资方回到内容人的身上,这自然是好事。但我们更不能忽略的是,电影终归是大型工业化产品,在产业迈向工业化流水线的过程中,考虑到电影艺术和商业结合的情况下,真正决定产品价值的关键不在于老板是导演还是资本家,而是否为一名出色的产品经理。

螳螂财经:泛财经新媒体,重点关注上市公司、Fintech、区块链等财经金融领域。 《财富生活》等多家杂志特约撰稿人。

相关文章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