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拍一数学思维:成长之痛——教不会的孩子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9-07-15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没有人会不心疼自己至爱的宝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望子成龙的父母又该怎样面对自己不善学习的孩子呢?当期待的高度与现实的无奈发生碰撞,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窘迫。

可可是一个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孩子,相比起其他接受各种音乐和英语早教熏陶的同龄孩子,可可在这个关键的年龄也迎来了自己的数学启蒙。

周末早上两节珠算课,晚上一节《数的概念》。

可可爸和可可妈对此满怀期待,重金购买的课程,周末牺牲个人时间去陪伴孩子学习。父母全心全意地付出,孩子总要有出类拔萃的成长吧。

结果却事与愿违,孩子上了没两周,一点效果都没有,怎么教都教不会,可可妈甚至亲自上阵,从一个数一个数地数,到一张图一张图地看,但可可还是完全记不住题目,更别说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了。

有一个叫壮壮的孩子,父母换着样地培养,英语和语文都熏陶得不错,简单的对话朗朗上口,基础的诗词倒背如流。但是一轮到数学就彻底没辙了,就教壮壮数十个数,三岁的孩子,不消一会儿就能明白,可是壮壮却似乎遇到了瓶颈,就如同游泳的鱼学不会走路,无论是老师教,父母讲,甚至爷爷奶奶也搭把手地去教学都不能有明显的进步。还有个和壮壮同班的小孩,你教他数数,每次一数到十五,一定会直接跳到十七,无论你怎么掰手指,打比喻,可是一轮到孩子自我表演的时候,总是不会数这个数。似乎在他的世界里,就没有十六这个数。

可可和壮壮,便是无数个在教育讲座,名师讲坛上的父母们所抛出的问题孩子的缩影。

怎么就教不会呢?怎么就越教越笨呢?不教更笨,到底该怎么办呢?

果真是如此吗。

错!在数学幼教领域,大有学问。所谓的成长之痛,教不明白的难题,都是出在认知错误这个问题上。

教学过程如同对牛弹琴,是因为教授的只是知识,而不是能力。而出现的问题,倘若不对应分析,一概归咎于孩子教不会,则实属遗憾。例如孩子不爱学习,不爱思考;很有可能是听不懂而不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孩子不会思考,多半是在注意力方面有所欠缺,有的孩子思维深度不够,有的孩子掰指头计算,会加不会减;这里则是体现出了运算能力弱,使用的方法也不准确的肇因。

就像有的孩子学一点会一点儿,甚至学两点才会一点儿,而不是一点就通,一拨千转。

有的孩子在题目上是做题好手,能做会做,可是一旦让孩子开口,问他这道题为什么这么做,这里为什么要这么算的时候,孩子往往又含糊其辞,说不清道不明,原因就在于他的思维仅仅是停留在基本层面,就像他只是动作上具备这个认知能力,离开了动作大脑就又空白一片了。

有的孩子是不够灵活,方法单一,比较死板,这就是体现的思维角度的问题。有的孩子聪明优秀,但是试卷成绩总是很难做到满分,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是孩子马虎的原因,其实不是,那是他的思维准确度不够。有的孩子笨手笨脚,缺乏自信,做题做得十分缓慢,问题就出在他的思维速度不够灵活,需要加以培养。我们今天这篇文章提到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

那就是思维问题。

所以我们只要培养了思维能力,所有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什么是思维呢?

关于思维的定义。随便一个街头巷尾的小书店都能找出来关于“思维”的一百种定义,其实无论被谈得多么天花乱坠,思维在实际运用上概括起来就是“想,思考”。 没了,就是这么简单。

浩瀚的专业研究可以提出上千条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场景上,只需要这样两个简单的抽象动作就足够了。明了简洁,易懂实用。

关于思维是什么我们都理解了,那么什么是好的思维呢?

好的思维有四个标准度。一个叫做思维的精度,说的是孩子思考问题时够不够准确;一个叫做思维的角度,指的是孩子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与方法;第三个叫做思维的速度,意思是孩子思考时的快慢程度;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叫做思维的深度,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孩子想问题能够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想明白。

那么这四个角度都具备了之后,思维又准确又迅速,角度与众不同,天马行空,还能想得十分深入,具体明晰。这样的思维才是好的思维,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的孩子,就可以称之为非常聪明的孩子,而关于非常聪明的孩子,我们通常有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简称,那就是——小天才!

成为小天才有理可析,有据可依。让教不会的孩子可以听得懂,让教不了的孩子一点就通,让挣扎在教学难题之中的苦闷,如同拨云见月一样轻松。

如此,就再也不会有,那教育过程之中的,成长之痛。

本文由“你拍一数学思维”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项目推荐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