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滴滴和优步中国宣布合并,从那时起,中国网约车市场如火如荼的补贴大战告一段落,滴滴以超9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绝对的老大。
按照滴滴的规划,2016年网约车市场竞争已经结束,2017年开始修炼内功,2018年全面出击,但受到顺风车事件的影响,全面出击的时间被延误至两年后。
今年以来,滴滴动作不断,2月底上线新品牌花小猪,4月宣布青桔单车获得10亿美元融资,9月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同时发力社区团购,前几天,滴滴又发布首款定制网约车D1。
滴滴不断发起猛攻,一方面在出行战场锣鼓喧天,另一方面对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也展示出不小的野心。
但顺风车事件之后,滴滴面临的监管压力开始骤然显现,同时业务布局广而不深的问题也一并浮出水面。
现在,滴滴开始涉足造车领域,能否重获资本市场青睐?
另类造车
日前,滴滴发布了与比亚迪联合打造的D1。自2017年起,滴滴就对汽车制造显露出浓厚的兴趣,2018年与车和家(理想汽车)成立了合资子公司,年底与30多家汽车产业链公司共同成立洪流联盟。
虽然当时外界盛传滴滴或将造车,但程维公开表示滴滴绝不造车。
作为对不造车誓言的坚守,D1是由滴滴和比亚迪联合生产,这被外界看作洪流联盟的初步成果。
滴滴不亲自造车有自己的考量。作为共享出行的巨头,滴滴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商业模式的成功。汽车制造已经具有百年历史,有着极高的门槛,滴滴没有造车的经验。
而汽车工业正迎来百年巨变,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当中,传统车企都在加速转型,国内很多整车厂新能源汽车销量不佳,这正是滴滴的机会。
因此,滴滴D1更像是代工模式,由滴滴参与设计,然后交由整车厂生产制造,所以D1也具有浓厚的“滴滴色彩”。
滴滴提供了超过2.8米的轴距和C级车的后排空间,乘坐空间更大、右侧为电滑门、乘客还能通过滴滴出行APP操控汽车部分功能,比如后排的温度调整等。后排增加了娱乐功能,包括两块电子屏幕,提供MINI KTV等服务。
针对司机,D1采用了高度定制的超级座椅、移动公文包等,让司机在长时间驾驶工作中减缓疲劳。D1还联通了车与滴滴平台,通过一块10.1寸大屏实现车网一体操作。另外,D1方向盘上的“滴滴键”,司机师傅通过“滴滴键”一键接单,再也不用在行驶过程中用手机接单。
“有一个司机师傅每天固定时间要到我的微博里面发一条微博,你知道他说什么吗?他说我开滴滴开得屁股疼,你们要帮我解决一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透气的座椅,还增加了电动腰托的功能。”
从柳青分享的故事中不难看出,D1是滴滴基于网约车场景以及通过对乘客和司机的深度调研而设计,因此D1其实是滴滴另类造车的一次尝试。
此前滴滴对于洪流联盟的定位是:旨在联合汽车上下游共建开放、赋能的汽车运营平台,也就是滴滴通过平台优势,连接上下游。按照滴滴的规划,今年D1将投放1万辆,未来滴滴将会以18个月为单位进行迭代,预计到2025年,滴滴D系列车型将迭代到第3或第4代车型(就是D3、D4)。根据程维预测,到2025年,搭载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
100万辆并不是一个小数字。2019年特斯拉的销量仅有36万辆,而国内风风火火的造车新势力们目前年销量也仅保持在5万辆左右,由此可见滴滴的大手笔。
但造车意味着滴滴开始涉足重资产行列,这样的做法除了补充运力和加速车辆合规化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滴滴已经拥有庞大的司机和用户,如今开始补齐车的短板,而且基于车的维度上,可以加速车服业务的发展,然后利用金融工具,加速金融业务发展。据滴滴介绍,D1不进入市场售卖,而是采用按公里租赁模式。
其次,滴滴虽然不亲自参与汽车制造,但在无人驾驶上寄予厚望。此前滴滴已经开始试水无人驾驶出租车,如今随着D1的推出,未来将是滴滴无人驾驶业务的数据来源以及落地场景。
据程维介绍,D1的迭代版本将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预计2030年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起家于网约车的滴滴,开始将足迹拓展至更多领域,这是平台做大之后的必然选择,但也是滴滴在弥补之前的失误。
广而不深
作为国内出行巨头,滴滴的估值是多少呢?答案是600亿美元左右。
曾经滴滴的估值远不止这个数字。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秀,滴滴与美团、头条并称为TMD小巨头,相比于另外两家,滴滴迅速结束了与快的和优步中国的战争,一统国内网约车江湖,市场份额高达90%往上,程维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
2018年,风头正盛的滴滴打算上市,将全球网约车第一股的称号收入囊中,但关键时刻,连续两起顺风车杀人事件,彻底打乱了滴滴发展的节奏。
顺风车恶性事件爆发之后,滴滴成为全民讨伐的对象,来自监管和舆论的压力更是让滴滴寸步难行。为了平息众怒,滴滴宣布无限期下架顺风车业务,此后All in安全与合规化。
顺风车事件对滴滴的影响无疑深入肌理。顺风车事件之后,滴滴不仅品牌和口碑大受折损,而且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开始意识到,出行市场具有极强的公共服务属性,换句话说,强监管将是滴滴无法逃避的宿命。
政策风险暴露之后,滴滴又暴露了新的问题,即使自己在国内网约车市场拥有绝对领先的地位,但缺乏第二增长曲线。
在TMD小巨头中,字节跳动在图文端有今日头条,随后又推出了抖音;而美团平息了团购市场的战争之后,又成功抢下外卖市场;即使是国外的网约车平台Uber,在出行之外,还有外卖、货运等业务;但滴滴成立至今,除了网约车之外,缺乏新的增长引擎。
业务过于单一,而且网约车市场具有极强的政策风险性,这对滴滴而言,无疑是危险的。
滴滴曾经尝试过多元化布局,2015年投资饿了么,但2018年,滴滴和美团之间爆发了美滴大战,乌镇互联网大会结束三个月后,美团悄悄上线打车业务,作为回击,滴滴才紧急上线外卖业务作为防御,首批在无锡、南京、长沙等九个城市上线,想要狙击美团。
但这一轮并非持久战,随着监管层的介入,双方补贴战告一段落。现在回头看,滴滴上线外卖是一场并不成功的防御战。2019年2月15日,程维宣布2019年滴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滴滴外卖沦为历史。
反观美团,打车业务至今还在,虽然市场份额无法与滴滴抗衡,但总能释放出扩张消息,让滴滴如鲠在喉,而滴滴已经失去了抗衡美团的武器。
滴滴外卖一役的失利,既受到顺风车事件的影响,也有滴滴自身的问题,作为一款出行app,滴滴具有极强的工具属性,因此用户粘度不足,难以拓展至出行之外的业务。
所以,同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秀,美团、今日头条、拼多多早已进入千亿美元俱乐部,而滴滴的估值不升反降,如今徘徊在600亿美元左右。
所以,今年滴滴不断发声,捍卫自己在出行市场的地位;但与此同时,滴滴也在加速补课。
亡羊补牢
今年滴滴正在重踩油门,首先是在出行市场的布局上。
3月24日,滴滴在全员信中宣布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同时公布未来的三年目标。根据规划,滴滴将未来三年计划命名为“0188”,即做一家注重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每天服务超过一亿单,国内全出行渗透率超过8%,全球服务用户MAU超8亿。而一亿单的目标拆解下来,主战场四轮车承担其中5000万单,两轮车和国际化分别为4000万和1000余万单。
0188计划的推出,意味着滴滴度过蛰伏期,展开了新一轮的冲刺,而今年也是滴滴重回高增长的一年。
今年,滴滴多方发力。在二轮车市场,青桔单车年初宣布融资10亿美元,创下共享单车行业最大单笔融资规模;网约车市场,滴滴上线青菜拼车、在全国范围内重启顺风车业务,另外还推出了全新的品牌花小猪,以及进军下沉市场。
此外,滴滴今年开始试水跑腿、酒旅等本地生活服务,甚至前不久进军了“卖菜”领域,生鲜作为今年第一赛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滴滴在此方面可谓势在必得;程维也宣布,橙心优选投入不设上限。
不难看出,滴滴正在做八爪鱼式的出击,一面在出行领域夯实自己的声量,另外则吹响进军本地生活服务的号角。但滴滴需要加紧补课的,还有车服以及基于网约车延伸而来的金融业务。
今年,程维提出将小桔车服、自动驾驶、智慧交通、金融等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而柳青在 6 月的一次车服内部讲话中强调,“车服不是第三,也不是第四,就是第二增长曲线。”
汽车后服务市场其实与网约车业务一样,都是大市场,车服包括前端的汽车销售、汽配、租赁,后端包括维修、保养等业务。
此前,滴滴的车服业务进展缓慢,多次试水之后才转换了新思路:前端以长租为主线,带动后端维修、保险和能源业务。
滴滴旗下小桔车服去年定下的目标:2019年在租车辆超过50万辆,出租率超过80%。小桔能源的充电和加油日均订单近45万单,小桔充电2019年底年化充电度数12亿度。
而滴滴通过与整车厂合作,自己不享有产权,产权是交由合作方(即滴滴合作经销商)承担,滴滴司机再向合作方去租赁车辆,而对于司机,滴滴则采用了按公里付费的模式由滴滴司机向租赁方支付。
以租车为切口,滴滴将在用户和司机之外,延展至“车”的维度。而另一方面,则是滴滴基于当前业务,延伸出来的金融业务。
互联网巨头们都有自己的金融布局,从BAT到TMD,金融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块。滴滴尽管已经拿下了支付、小贷、保险代理、财险、保理等牌照,但金融业务布局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滴滴金融业务在贷余额不到200亿元,而美团生意贷已经累计发放380亿元贷款。
不过,滴滴同样拥有场景优势。滴滴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拥有4亿月活用户以及近2000万司机,庞大用户和司机群体是滴滴金融的天然场景。
以司机为例,滴滴平台上存在大量无车司机,这部分司机有着旺盛的租车需求,而滴滴手握出行场景以及数据,无疑是开展金融业务的重要优势,另外还可以为司机和用户提供车险、旅行险、意外险等产品。
不过,车服和金融都是慢生意,滴滴过去在网约车市场一路狂奔,后来又受到网约车新政以及顺风车事件的影响,这些业务发展都稍显缓慢。
今年,滴滴又进入到全力出击的阶段,其能否利用车服与金融,在网约车之外打出新的长板,将关于滴滴未来能否追平与美团、头条等小巨头们的差距。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