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8日,来自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玫瑰园学校的地理教师黄承明,在“2020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开展了一节面向全国的智慧课堂公开课: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流浪地球之挺进两极》,并荣获网络视频 课进行详细解读。
-黄承朋-
合肥市洪成旗名师工作室学员,在2019年全国初中地理微格教学展示与交流活动中开展现场展示课。
01场景迁移引入主题,极地探险带入情境
课堂开始,黄老师为学生呈现了近年来的热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海报,并引导大家回忆这部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同学们的兴趣立刻被激发:“我记得有这样一幕,哥哥带妹妹走出地下城的时候,电梯门到站后打开,旁边的温度计从零上立马变成了零下三十多度,外面的温度把窗户都冻结了。”
学生分享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黄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地区,场景如影片中描述的那样冰天雪地,同学们立刻联想到了极地地区。黄老师因此引出本节课的课程主题《极地地区——流浪地球之挺进两极》,并提示同学们在流浪地球开启的40年之前,人类就已经在极地地区进行了科学探索。接下来,黄老师播放了一则精心制作的视频,视频中提到地球联合政府将精心挑选24名队员分次前往两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喜爱且熟悉的电影《流浪地球》切入,利用多媒体资源有效将学生带入了创建的冰天雪地场景,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场景迁移引入本课主题,并创设两极探险情境,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串联为有趣的探险任务,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02组建两级科考队,设置小组明确身份
接下来,学生们被告知,自己就是这精选挑选的24名勇士队员之一,并有12台行星发动机在自己平板电脑桌面上的便签中,每个人将有2分钟的时间,根据便签中的内容,将这些地方分为两组,并根据相应的地理名称选择相对应的位置坐下。同学们纷纷在平板电脑上找到对应的便签,选择好对应的位置坐为两组,组成南极CNS科考队与北极CNN科考队,且每个科考队分别有两个小组,共同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极地地区的探险。
学生根据地理名称选择对应的位置坐下
【设计意图】
将学生化身为探险队员,赋予其国家使命,帮助学生专注探险任务,并通过寻找便签划分地区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明确自己的身份,同时,将小组设置为贴合本课主题且富有情境的南极与北极科考队,为接下来的探究任务做了有效的铺垫,并进一步带领学生深度进入场景,巧妙地将学习活动转换为了趣味探险活动。
03极地探险任务1:位置探险
黄老师提示同学们,需要在5分钟时间内,进行以下任务,方可完成第一项探险,分别是:
①相应各组同学在图示上标注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各小组同学在图示区域相应的位置写上自己卡片的位置名称;
③相对应的两个组之间互相补正和交流;
④探险结束后,每小组选1位组长代表,向同学们展示和说明极地的地理位置。
黄老师分组将探险任务推送给学生
在说明完探险的内容后,黄老师通过希沃易课堂将课件分组推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两个科考队根据所在的极地地区分别收到如下课件:
第一项探险任务
学生获取到任务后,根据任务目标,在平板电脑上用书写笔标注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在对应的区域写上位置名称,同一小组的同伴之间互相交流,在规定的探险时间内将标注的内容进行提交。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探究
学生提交的成果
在同学们提交自己的探险成果后,黄老师分别邀请两个组即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学生代表,分别分析该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并引导同一科考队的其他队员为其做补充说明,在学生做展讲时,黄老师从希沃易课堂中调取出该学生提交的探险成果,为大家做清晰的呈现。
师生对探究任务做说明讲解
在学生完成说明的基础上,黄老师向学生呈现了一则“中国商船开辟极地航线的实践与展望”材料,提示大家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中国商船在开辟极地航线的过程中,极地地区特别是北极地区,每当夏季北冰洋开始融化的时候,商船就可以通过走北极航线通往欧洲,能够节省10天的路程时间和30万美元的费用,所以极地航线日益成为各国的焦点。接下来,黄老师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继续呈现第二个探险任务。
黄老师为学生分享实际案例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推送,将不同的探究内容分别推送给不同的科考小组,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开展学习,不仅扩充了课堂容量,同时,每一位学生均能够在平板电脑上接收到直观的学习材料,直接在平板上标记,并可以反复试错,将思维过程可视化。采用商船开辟航线的实例,通过现实案例再次强调探究极地地区位置的重要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
04极地探险任务2:环境探险
接下来,黄老师分别向南极科考队与北极科考队分组推送课件,为其“发派”不同的环境探险任务,并要求每个小组中对应的成员,在5分钟内根据要求提示完成相应的内容。学生们在收到对应的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梳理。学生提交完梳理的内容后,黄老师再次分别邀请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1队学生代表和2队学生代表围绕探讨的问题分析思路。
两个科考队分别收到的第二项探险任务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探究
在南极科考队与北极科考队分别分享梳理的内容后,黄老师将南北地区的温度呈现在一起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南极地区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比北极低的原因,并通过希沃易课堂让学生在2分钟时间内提交自己的观点。学生们瞬间开启合作模式,一边与同伴思考交流自己的见解,一边查阅相关资料,以便提炼出观点。
根据学生提交的观点,黄老师发现,有较多同学认为南极地区平均气温较高和其海报较高有较大的关系,并引导同学们回顾在上册学习到的影响气温的因素分别是地形、纬度和海陆因素。在让学生将相关知识建立起网络后,黄老师向大家呈现了七大洲的平均高度对比图,从中发现南极洲的高度是最高的,并展示了南极洲的地形剖面图,剖面图中显示,大陆基底的上方还有一层厚厚的冰盖,因此就成为了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并有“冰雪高原”之称。
学生的观点展示
黄老师呈现的海拔高度学习内容
接下来,黄老师借机提问学生,在这样酷寒的地方,是否还有生命存在呢?并通过播放流浪地球中老人赠送蚯蚓干的电影场景,和学生一起发现在流浪地球这样寒冷的环境下,仅有人类和蚯蚓两种生物存在。黄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极地地区,是否只有这两种生物存在呢?学生们纷纷摇头,并发表意见说还有企鹅、北极熊等。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两极地区存在的生物有更深的感知,黄老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通过希沃白板的分组竞争,让其快速选出哪些是极地地区的动物。
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进行PK
最后,黄老师借由酷寒的极地地区也存在可爱的生命,向学生们强调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努力让流浪地球中所呈现的场景不再发生,并号召同学们要有一颗中国心,一颗世界眼,保护我们的星球和环境。
【设计意图】
通过引用社会当中真实存在的例子,引导学生在实际案例中进行探究,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评价的学习能力。通过希沃易课堂的发表观点,引导学生对所分析的原因进行提炼,能够快速直观全面得呈现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交流想法。通过回顾先前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络。趣味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并借由动物迁移至保护星球,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