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自曝购入特斯拉Model Y对标学习,希望小米汽车超越特斯拉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07-03

“我其实是愣住了”,雷军谈及小米YU7开启大订后3分钟订单突破20万台的成绩时坦言。这一数据不仅刷新行业纪录,更让这位科技大佬再次将目光投向特斯拉——他年初购入的Model Y,正是小米汽车超越目标的“教科书”。

01 对标特斯拉:从“学习”到“亮剑”的野心

在7月2日晚的直播中,雷军首次透露:年初购入多辆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用于团队技术对标与产品拆解研究。

学习逻辑:作为早期Model S车主,雷军多次公开肯定特斯拉在电控效率、FSD(完全自动驾驶)算法上的领先性,坦言“全球纯电除特斯拉外都亏钱”。此次购车正是为深入剖析特斯拉技术护城河,尤其在能耗控制与智能化架构上寻找突破点。

- 竞争野心:“Model Y是行业公认的史诗级神作,但我们制定了‘离谱’目标:YU7要继续挑战它!”雷军在直播中强调,小米汽车终极目标是“超越特斯拉”,而非仅限国产阵营竞争。

02 正面交锋:YU7与Model Y的硬碰硬对决

市场数据印证了雷军的战略意图:

用户重叠度超80%:YU7订单集中于上海、杭州、北京等Model Y核心销量城市,二者在中产消费群体中形成直接对抗。

参数碾压式竞争:YU7标准版定价25.35万元,比Model Y焕新版(26.35万)低1万元,却搭载96.3kWh电池、CLTC续航835km、800V高压平台,对比Model Y后驱版(62.5kWh电池、593km续航)形成显著优势。

订单核爆效应:YU7开售3分钟大定破20万台,1小时达28.9万台,相当于Model Y 2024年在华总销量的60%。资本市场反应剧烈:YU7发布当日特斯拉股价下跌3.79%,小米港股大涨超10%。

03 产能攻坚战:超越的关键筹码

面对订单洪流,雷军清醒指出:“要赶上Model Y,产能绝不能掉队”。

小米首座工厂14个月交付25万辆车,远超15万辆设计产能;

当前YU7交付周期已拉长至38-61周,产能爬坡成最大挑战。

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凭借全球供应链与一体化压铸技术,1-5月在华交付12.78万辆,月均2.56万辆的稳定输出,仍是小米需跨越的工业化门槛。

04 技术敬畏:致敬对手背后的商业哲学

雷军对特斯拉的推崇,暗藏竞争智慧:

“捧杀”策略:在YU7订单碾压Model Y后,雷军旋即转发特斯拉全球首例FSD无人交付视频,盛赞“特斯拉引领行业,小米还要继续学习!”。此举既彰显格局,又将自己定位为“挑战者”,弱化进攻性。

差异化破局:特斯拉以FSD、超充网络构建“未来科技霸权”,小米则以“人车家生态”切入现实需求——激光雷达全系标配、零重力座椅、本土化服务,用堆料+性价比争夺当下市场。

中国新势力的“敬畏与亮剑”

雷军的Model Y对标学习,揭示中国车企与国际巨头竞争的新范式:以敬畏之心研究标杆,以创新之力破局超越。

当小米工厂彻夜赶工交付20万订单时,特斯拉正将FSD无人驾驶技术推向新高度——这场“地面堆料”与“云端科技”的较量,终将重塑全球电动车竞争格局。

雷军的书架上,Model Y的拆解报告与YU7设计图并排陈列。这位“劳模”企业家用行动诠释:真正的超越,始于对对手最深刻的尊重。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